会议结束,林晓彤发来加密消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式将“萤火计划”列为可持续能源推广典范,拟在全球增设五百个培训中心。首期选址包括卢旺达、孟加拉国、海地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与此同时,手机弹出一条推送新闻:《北极星动力宣布破产重组,核心专利向发展中国家无偿开放》。评论区炸锅般热议:
>“十年前谁能想到,一家跨国巨头会败给一群背着背包翻山越岭的技术员?”
>“免费的光真的存在,只要有人愿意点燃。”
>“致敬传灯人。”
何雨柱关掉手机,走到院子里。秦淮如正在教小当归辨认光伏板清洁剂的成分标签,小姑娘踮着脚,一字一顿念着:“乙??醇,硅??烷……妈妈,这些字好难啊。”
“慢慢来。”秦淮如温柔地说,“你爸爸当年连万用表都不会用,现在都能设计智能微电网了。”
何雨柱站在葡萄架下,看着妻女的身影映在晨光里,忽然觉得这一幕值得用一生去守护。
中午,一封紧急邮件抵达内网服务器。发件人ID为YH-9023,坐标定位在阿富汗东部帕克蒂亚省山区。
内容只有一段视频。画面晃动剧烈,背景有枪声与风沙呼啸。一名戴头巾的年轻女子蹲在一栋土坯房顶,正试图组装一块残破的太阳能板。她的手冻得通红,指甲缝里全是泥灰。镜头转向屋内,几个孩子蜷缩在角落,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读一本破旧的物理课本。
画外音是断续的英文夹杂达里语:“我是法拉,曾在中国留学。战争爆发后,我回到家乡教书。没有电,学生看不见黑板,夜晚不敢出门……听说有种叫‘萤火’的计划,请帮帮我。哪怕只有一盏灯,也能让他们知道,世界还没放弃我们。”
视频最后,她举起一张纸,上面用中文写着:“我想成为第9024号萤火使者。”
何雨柱立刻拨通林晓彤电话:“启动国际紧急响应机制,优先级A级。联系联合国驻喀布尔办事处,安排空投一套‘希望二号’应急包,并附赠教学手册阿文版。”
“风险很大。”林晓彤提醒,“那边局势动荡,物资可能被劫掠。”
“那就派人去。”何雨柱斩钉截铁,“谁愿意去?”
三天后,阿木来了。他背着火种背包,腰间别着彝族短刀,身后跟着两名经过特种训练的退役武警。“我去。”他说,“我在凉山爬过最险的崖壁,也见过最黑的夜。如果那里有孩子还想读书,我就把灯送上山。”
出发前夜,何雨柱请他在四合院吃了顿饭。阿木吃得很少,一直在翻看那份阿富汗地形图。
“你怕吗?”何雨柱问。
“怕。”阿木坦然承认,“但我更怕将来有一天,我的孩子问我:‘爸爸,当年那么多人需要光,你为什么不去?’”
何雨柱沉默良久,从书柜取出《光明日记》,撕下一页空白纸,写下八个字:**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带上它。”他说,“万一走不动了,就拿出来看看。”
一个月后,一颗新的绿色光点出现在电子地图上。坐标位于北纬33。6度,东经69。8度。系统自动标注:【AF-YH9024,首次并网成功,输出功率1。2kW】。
附带一张照片:土屋门前,一盏LED灯静静亮着。灯光下,十几个孩子围坐一圈,手中捧着书本,脸上映着暖黄的光晕。法拉站在他们身后,举着一面小小的中国国旗,笑容灿烂。
何雨柱把这张照片打印出来,贴在《光明日记》的最后一页。
春天渐深,四合院迎来了第一批外国访客??来自德国汉堡大学的能源研究团队。领队教授汉斯?穆勒在参观完实训基地后感慨:“我们研究了二十年分布式能源,始终困于商业模式和技术壁垒。而你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解决了最复杂的社会问题。”
晚宴上,汉斯举杯问道:“何先生,您认为‘萤火计划’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何雨柱放下筷子,望向院中那棵老银杏树:“不是我成功了,是我们都不再把‘不可能’当成借口。当一个人愿意为陌生人走上三天山路,只为点亮一盏灯时,奇迹就会发生。这不是技术胜利,是人性的回归。”
汉斯深受触动,当场决定将该校研发的高效储能材料无偿授权给萤火网络使用。
就在一切看似顺遂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悄然逼近。某境外NGO发布报告,指控“萤火计划”涉嫌文化渗透与政治输出,称其培训课程中含有“意识形态内容”。部分国家开始限制项目人员入境,已有两个海外站点被迫暂停运营。
林晓彤连夜召开安全会议,屏幕上滚动着各国政策变动信息。张磊愤怒道:“我们教的是电工基础、安全规程、设备维护!哪来的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