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叔叔……我爸走了。临终前,他让我一定告诉你一句话:‘火种已经传出去了,我的朋友,你做到了我们年轻时不敢想的事。’”
风很大,吹得衣角猎猎作响。何雨柱闭上眼,仿佛又看见那个瘦弱的老工程师坐在实验室里,用颤抖的手绘制电网模型,嘴里哼着古巴民谣。
良久,他回了一句:“替我谢谢他。也告诉他,我们会继续走下去,直到每一片土地都能自己发光。”
挂断电话,他没有下楼,而是打开屋顶的广播系统,接入全球“萤火网络”的公共频道,轻声说:
“这里是北京四合院甲字一号院。今天,有一位老战友离开了。他是最早相信‘人人皆可为光源’的人之一。在此,我提议,所有在线站点,今晚十点整,集体调亮照明功率百分之十,持续十分钟,为他送行。”
消息发出不到五分钟,回复如潮水般涌来:
>【云南怒江站】收到。
>【肯尼亚马赛马拉站】已准备。
>【智利安第斯山站】将同步执行。
>【南极守望者科考站】极夜中亦将点亮一束光。
当晚十点,地球自西向东缓缓转动。从太平洋岛国的第一缕灯光亮起,到非洲草原的村落次第增辉,再到欧亚大陆腹地的哨所加入行列??一场无声的光之接力,在星球表面悄然展开。
北京四合院的院子里,那棵老银杏树下的石碑,在微光映照下显得格外清晰。**“凡接过光者,皆为传灯人。”**
秦淮如站在门口,怀里抱着熟睡的小当归。她没有打扰他,只是静静地看着丈夫的身影立于屋顶,如同一座沉默的灯塔。
几天后,一封匿名邮件抵达林晓彤的办公系统。附件只有一个视频文件,标题是:“真相的另一面”。
点开后,画面显示一间昏暗的会议室,墙上挂着北极星动力的LOGO。埃德加?科尔正对着几名高管讲话:“……我们必须阻止‘萤火计划’扩张。他们的模式一旦成功,发展中国家将不再依赖我们的专利技术和高价维护合同。我们要让他们明白,免费的光,才是最贵的。”
镜头晃动了一下,似乎是由隐藏摄像头拍摄。接着出现一段内部会议记录截图:【预算拨款500万美元,用于第三世界国家舆论操控项目,代号:“熄灯行动”】。
林晓彤立即上报国安部门。三天后,国际刑警组织发布红色通缉令,针对埃德加?科尔及其核心团队成员涉嫌跨国网络攻击与基础设施破坏罪展开追捕。与此同时,北极星动力股价暴跌,欧盟启动对其垄断行为的调查。
而这一切,何雨柱并未过多关注。他正忙着接待一批特殊访客??来自缅甸边境难民营的十名青少年代表。他们通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选拔,将成为首批接受“青少年能源领袖培训”的国际学员。
其中一个十六岁的女孩用生涩的中文问他:“老师,如果我们国家一直打仗,灯还会亮吗?”
他蹲下来,平视她的眼睛:“只要你们还在想着给别人装灯,就不会灭。”
培训期间,孩子们亲手组装了一台便携式应急电源,并命名为“希望一号”。临别时,他们把一面手绘旗帜送给何雨柱:黑色背景上画着一簇火焰,周围环绕着不同肤色的手掌,中间写着五个汉字:“我们在发光”。
数月过去,春天来临。四合院的葡萄架重新搭好,新藤蔓攀沿而上。某日清晨,邮差送来一个包裹,寄件人栏写着:YH-1001,云南怒江。
打开一看,是一本手工装订的小册子,封面题为《我的第一座电站》。里面贴满了照片:陡峭山坡上的光伏板阵列、村民集资购买电缆的收据、一群孩子围着一台小型逆变器学习接线。末尾一页,写着稚嫩却坚定的文字:
>“以前我觉得城市才有未来。现在我知道,只要敢动手,山沟也能长出太阳。
>??李阿秀,萤火使者编号YH-1001”
何雨柱把它放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是那枚最初的火种背包钥匙。
某夜,他又一次梦见了马萨瓦。沙漠尽头,无数盏灯同时亮起,连成一片浩瀚的光海。他走在其中,听见四面八方传来熟悉的声音??卡洛斯、秦淮如、小当归、张磊、许大茂、阿木、扎西、李阿秀……还有那些从未谋面却始终同行的人们。
他们在喊他名字,不是“傻柱”,也不是“何总工程师”,而是??
“传灯人。”
他猛然惊醒,窗外晨曦初透。屋顶的光伏板正缓缓吸收阳光,电流无声流淌,汇入城市的脉络。
他拿起笔,在《光明日记》写下最后一段: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黑暗,缺的是不肯低头点灯的人。
>我们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对抗虚无的一次呼吸。
>也许多年以后,无人记得我们的名字,
>但总会有某个角落的孩子,在灯下读书时抬头一笑:
>‘原来,真的有人曾为我穿过风雨而来。’
>那一刻,我们就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