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四合院:重生傻柱奖励超强体魄 > 第273章 除夕棒梗没打过二虎(第1页)

第273章 除夕棒梗没打过二虎(第1页)

除夕!

今天除夕,轧钢厂已经放假,这个年代没有什么外地打工一说,过年,那真是人人都在家。

非常热闹,一个四合院一百多口人。

何雨柱很喜欢这种气氛,出门可以热闹,关门上可以过自己清净的。。。

雨季的凉山,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青草混合的气息。山谷中薄雾未散,晨光斜照在“萤火舱”银白色的外壳上,泛出柔和的金属光泽。何雨柱蹲在一排刚修复完毕的储能装置前,手指轻轻拂过散热格栅,确认最后一台设备运行稳定。他的指甲缝里嵌着黑灰,袖口磨出了毛边,可眼神却比任何时候都亮。

“主控系统同步完成,所有节点恢复在线。”张磊的声音从对讲机传来,带着一丝疲惫后的释然,“远程监控已切换至北京总部,林晓彤说数据流干净,没有残留后门痕迹。”

何雨柱点点头,站起身来,拍了拍裤子上的尘土。他望向河对岸那座被群山环抱的小村??木屋错落,炊烟袅袅,几盏新亮起的LED灯悬挂在屋檐下,在清晨微光中如星点闪烁。一个孩子正踮脚去摸那灯光,嘴里咯咯笑着,像是在和影子玩耍。

“他们信了。”小当归轻声说,眼里有泪光闪动,“昨天还躲着我们走,今天敢跑过来问能不能多装一盏灯。”

“人心不是铁墙,是土壤。”何雨柱低声道,“只要你肯浇水,总会发芽。”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是一条来自人社部的加密通知:【“千乡万师”首期结业典礼将于本周五在京举行,请作为荣誉导师出席并致辞】。附件里附上了名单??三百二十七名基层能源技师正式持证上岗,分布在全国十九个省份的偏远乡镇。

他没立刻回复,而是把手机翻过去,放在石阶上。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考验不在技术故障,也不在黑客攻击,而在时间。能不能让这套系统十年不坏?二十年还能升级?能不能让每一个接过火种背包的人,都不把它当成施舍,而是一份责任?

回程途中,车队经过一片塌方路段。道路中断,只能徒步绕行。山路湿滑,泥水溅满裤腿,但没人抱怨。随行的两名当地运维员甚至主动开路,用砍刀清理倒伏的树枝。其中一人叫阿木,三十出头,彝族汉子,说话不多,却总在最危险的地方挡在队伍前方。

中午歇脚时,阿木掏出一块烤土豆递给他:“这是我们村里第一次通电那天,我娘蒸的最后一个菜。她说,以后日子会越来越亮。”

何雨柱接过,咬了一口,粗粝而温热。他忽然想起十年前自己在北京四合院熬的那一锅糊粥,那时候他还只是个傻柱,厂里食堂的大师傅,被人嘲笑、排挤,连秦淮如嫁给他都被说成“瞎了眼”。可现在,他手中的这口食物,竟和千里之外的一个陌生母亲的心意,隔着山河,悄然相连。

“你学这个,是为了家人?”他问。

阿木摇头:“是为了村子。我们那里冬天冷,老人怕黑,小孩写作业要点蜡烛。去年有个娃因为看不清字,抄错了药名,差点害死爷爷。那时候我就想,要是有灯就好了……后来你们来了,教我们自己建电站。我现在不仅能修灯,还能带徒弟。”

何雨柱静静听着,没说话。等队伍重新启程时,他悄悄把一枚备用的火种背包钥匙塞进了阿木的工具包里。

三天后,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厅。红毯铺地,灯光庄重。三百多位身穿蓝色工装的年轻人整齐列队,胸前佩戴着“萤火使者”徽章。台上悬挂巨幅屏幕,滚动播放着各地微电网建设实录:雪域高原上的光伏阵列、沙漠边缘的手摇风力发电机、海岛渔村的潮汐能转换站……

主持人介绍到何雨柱时,全场掌声雷动。他走上台,没有拿稿子,只带了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他在马萨瓦亲手点亮第一盏灯的那个夜晚,一群孩子围在他脚边,仰头看着灯光,眼睛比星星还亮。

“十年前,我在非洲一个小村庄里装灯。”他开口,声音沉稳,“有个小女孩问我:‘叔叔,灯会不会累?’我说不会。她又问:‘那它为什么能一直亮着?’我想了想,告诉她:因为它被人爱着。”

台下静得能听见呼吸声。

“今天我们在这里颁发的不是一张证书,而是一种承诺。承诺无论多远的山村,多陡的山路,只要有人需要光,就会有人愿意背起背包,走上几天几夜,只为换一盏灯亮起来。这不是牺牲,是选择。因为我们知道,黑暗中最可怕的不是看不见路,而是以为没人会来。”

他说完,走下台,亲手为第一批毕业生佩戴徽章。当他给李阿秀戴上时,女孩忽然哽咽:“何老师,我回去以后,要把我们寨子最后三个没通电的坡地也接上网。哪怕一个人住,也要让他看见灯。”

“那就去。”他说,“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做这件事。全球六十三个站点,十万公里线路,每一瓦电力背后,都有人在守着。”

典礼结束当晚,四合院灯火通明。西厢房的实训基地加装了新的教学模块,墙上新增了一块电子地图,实时显示全球“萤火驿站”的运行状态。绿色光点密布亚非拉大地,像夜空中的银河。

秦淮如端来一盘饺子,韭菜鸡蛋馅,还是老味道。她坐在桌边,看着何雨柱一边吃一边修改一份《边境地区离网电站建设指南》,忍不住笑了:“你还记得咱俩结婚那天吗?你说你要做个好丈夫,结果半夜偷偷爬起来画电路图。”

“我记得。”他也笑,“你说,要是你发现我背着你搞发明,就离婚。”

“我没真要离。”她白他一眼,“我只是怕你太拼,把自己烧干了。”

“我不怕烧干。”他放下筷子,认真看着她,“我怕的是,哪天醒来,发现没人再相信光可以共享。”

话音未落,院门又被推开。许大茂领着两个穿藏袍的年轻人进来,身后跟着摄像团队。原来央视纪录片频道正在拍摄《传灯者》,讲述“萤火计划”背后的普通人故事。

其中一个藏族青年叫扎西,来自西藏那曲。他不会说太多汉语,但拿出一本手绘册子,一页页翻开??全是用铅笔画的太阳能板安装步骤,旁边标注着藏文说明。最后一页写着:“我要教会全村女人接线,因为男人常去放牧,停电的时候,女人不能等。”

何雨柱看得眼眶发热。他转身从书柜取出《光明日记》,翻到空白页,提笔写下:

>“今日见扎西,知光已入雪域。其志不在高塔,而在灶台;不求炫目,但愿恒久。此谓真普及。”

然后撕下这页,递给扎西:“送你了。等你教完第一个学生,让她也在上面写一句心里话,再传给下一个。”

扎西郑重接过,双手捧着,像接过圣物。

夜深人静,众人散去。何雨柱独自登上屋顶平台,检查光伏系统的日发电曲线。数据显示,今日峰值输出达到18。7千瓦时,创下新高。他仰头望去,京城夜空难得清澈,依稀可见几颗星辰。

手机忽然响起。是卡洛斯的儿子打来的国际长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