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装傻三年:从状元郎到异姓王 > 第六百七十三章 十个八个外孙(第1页)

第六百七十三章 十个八个外孙(第1页)

赵光年怎么说也只是后勤人员。

虽然有封赏,但也是他带着赵光年拿下西域后得到的军功。

想必赵光年没机会提升爵位了,最多是给些奖赏。

这么一来,他可就比赵光年的爵位高了。

哈哈哈哈哈。

除了老沈。

他们三人中,就属他的爵位最高!

等会儿下朝后,他高低要嘲笑一番赵光年。

这时宣德帝给出赏赐。

“赵光年,有功,封侯爵,赏……”

马迎泽闻言如遭晴天霹雳,脸色瞬间就垮下去了。

逐渐的他嘴巴张大,惊讶得都合不拢了。

怎么回事!

江南小院的桃树在春风里轻轻摇曳,花瓣如雪纷飞,落在门槛上那张稚嫩字迹的纸条旁。玻璃珠被晨光穿透,折射出七彩光斑,像一粒微缩的彩虹坠入尘世。风过处,檐角铁马叮当轻响,不疾不徐,仿佛回应着某种无声的节律。

阿音没有回来。

但她从未真正离开。

她的名字不再出现在任何官方记录中,也不再有媒体追逐她的行踪。可每当有人在深夜独坐、欲言又止时,总会莫名觉得屋里多了一丝暖意??不是炉火,也不是灯光,而是一种“被允许”的感觉:你可以不说,也可以不想,甚至可以愤怒而不解释。这种温柔,像是从记忆深处渗出来的。

联合国解散了“共感协调署”,原址改建为一座名为“静语园”的公共空间。园中无碑无铭,只有一圈环形水池,池底铺满写满字句的陶片??有人写下悔恨,有人刻下誓言,也有人只画了一个问号。水波荡漾时,字迹模糊不清;水静如镜时,却又能隐约辨认。人们说,这是对“选择是否被听见”最诚实的隐喻。

而在西域废寺,沙尘依旧日复一日覆盖《默录》复刻本。但奇怪的是,无论风如何猛烈,书页中央总留着一块干净区域,仿佛有谁每日拂去灰尘,默默翻阅。牧羊老人路过时曾看见一个素衣女子跪坐于佛龛前,背影清瘦,手中无经,口中无诵,只是静静望着远方雪山。待他回头再看,人已不见,唯余一串湿痕自陶罐边缘滴落,在黄沙上开出一朵短暂的花。

与此同时,全球各地悄然兴起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城市角落出现了“沉默咖啡馆”:店内禁止交谈,也不提供Wi-Fi,顾客只能写字条与服务员沟通,或干脆什么都不做。起初被视为怪诞,后来却成了最受欢迎的避世之所。一位作家在日记中写道:“我在这里坐了三天,没写一个字,却完成了最好的作品。”??他指的是内心终于停止喧哗的那一刻。

学校恢复了传统教学后,孩子们反而开始自发组织“倾听小组”。不同于过去的强制共感训练,这些小组没有任何技术介入,成员围坐一圈,一人说话时其余人闭眼聆听,不说教、不评判、不打断。有个十二岁女孩在结业报告里写道:“以前我以为听懂别人是聪明,现在才知道,真正的懂得,是能忍住不插嘴。”

更令人意外的是,战争并未因共感系统的关闭而重燃,反而进入前所未有的低潮期。军事专家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一份退役将领的回忆录公开才揭开谜底:当年前线士兵通过共感网络“听见”敌方战士思念家乡的母亲、恐惧死亡的颤抖后,许多人主动放下武器,不是出于懦弱,而是“再也无法把那个人当成符号化的敌人”。即便如今技术失效,那份共情的记忆仍深植于心。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接受了这新的平衡。

“清醒者联盟”残余势力并未消失,他们转入地下,自称“真寂派”,主张彻底摧毁所有静语塔遗迹,认为任何形式的共鸣都是对人类自由意志的腐蚀。他们在暗网发布宣言:“沉默不应被制度化,它必须绝对、纯粹、不可侵犯。”甚至策划炸毁第一座自愿开放的静语塔??敦煌塔。

行动当晚,月色昏沉。七名蒙面人潜入塔基,安放高能炸药。就在引爆前一秒,塔门忽启,一道身影缓步而出。不是守塔人,也不是安保,而是一个盲眼老妇,拄着桃木拐杖,身穿洗得发白的布裙。

她不开口,只是站在门前,面向众人,双手轻轻交叠于腹前。

其中一名青年认出了她??三年前他曾是共感系统最狂热的反对者,因拒绝接入网络被公司辞退、邻里孤立,几乎自杀。正是这个女人,在他跳桥前夜出现在天台,递给他一碗热粥,坐在旁边看了整晚星星,一句话也没说。

此刻他对同伴低声说:“她来过了。”

另一人冷笑:“来又如何?我们是为了人类的未来!”

话音未落,老妇缓缓抬头,虽目不能视,却似直望人心。她抬起手,指向天空,然后轻轻放下,掌心朝地??那是手语中的“等”。

青年怔住。

他记得母亲临终前也是这样比划的。那时他哭喊着问为什么病魔不肯放过她,母亲用尽最后力气抬手,做了这个动作,嘴角含笑。多年后他才明白:她在说,“别急着让我走,让我再陪你一会儿。”

七人僵立良久。

最终,领头者亲手拆除了引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不计其庶
潇湘碧影不计其庶
...
我的帝国
龙灵骑士我的帝国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