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大明第一国舅 > 第697章 争权夺利(第1页)

第697章 争权夺利(第1页)

在宫里小住了几天,也基本上将手头上的事情办好,马寻就拖家带口的回府了。

蓝氏第一时间抱着胖孙登门,“小弟,回来了啊。”

马寻接过常承业逗了起来,“半年没见,这孩子壮实了不少。”

“能。。。

夜雨如注,敲打在昆山府衙的青瓦上,发出沉闷而连绵的声响。马祖佑独坐堂中,一盏油灯摇曳不定,映照着他眉宇间的冷峻与疲惫。案前摊开的是那日围堵事件的详报??三千佃农持锄列阵,口呼“官夺我田”,却无一人受伤,亦无冲突爆发;更有甚者,人群中有组织地分发粗粮与斗笠,俨然早有预谋。

他指尖轻点卷宗:“恒丰号……内廷太监刘瑾?这名字倒是熟悉。”他低声自语,“去年冬,父皇亲审一桩贪墨案,便是此人替某藩王通传贿银,虽未定罪,却被调离御前,贬至南京守陵。如今竟潜入江南,勾结豪强,图谋不轨?”

窗外雷光一闪,照亮了墙上悬挂的地图。苏松常三府被红线圈出,每一寸土地都似在燃烧。他知道,自己已踏入一张巨网之中,稍有不慎,便是粉身碎骨。

次日清晨,马祖佑下令封锁昆山四门,暂停一切商旅通行,并命锦衣卫暗查“恒丰号”账册流向。与此同时,他亲赴城南大慈寺设坛开讲,召集乡老、里正、塾师百余人,宣讲摊丁入亩之利弊。

“诸位可知,为何朝廷要改税?”他立于高台之上,声如洪钟,“因今日之赋役,十户之中,九户冤苦!你们脚下这片地,原是张三家的祖田,十年前遭灾卖与李员外,可黄册未改,丁银仍记在张三头上!如今张家早已逃亡江北,只剩老母病卧,官府却日日催缴,逼得她典当棺木还债!这是哪门子天理?”

台下众人面面相觑,有人低头啜泣,有人悄然拭泪。

“新政不是夺田,而是还田!”马祖佑厉声道,“清丈之后,田归实主,税随田走。你种多少地,就纳多少税。富者不能再转嫁,贫者不再背黑锅!若有人告诉你‘官府要抢你的地’,那是骗你!真正怕新政的,是那些藏匿万亩良田、却让穷人代缴丁银的豪门大户!”

话音未落,忽有一老者颤巍巍起身,拱手道:“钦差大人所言极是。小人陈伯年,乃周庄陈氏族长。我家原有良田八百亩,二十年来,因族中子弟科举失利,渐被邻族吞并。如今田契俱在,愿献于官府查验,以证清白。”

此言一出,满座哗然。

马祖佑目光炯炯,当即命书吏登记造册,并宣布:“凡自愿申报隐田者,免追三年赋税;若经查实隐瞒不报,则加倍惩处,田产充公!”

一场风暴,悄然转向。

三日后,苏州商会紧急密议于沧浪亭。烛影摇红之间,十余名绸缎巨贾齐聚,为首者正是苏州知府之舅兄沈万昌。

“马祖佑这一招狠啊!”沈万昌拍案而起,“他用怀柔之术分化士绅,又借百姓之怨打压豪强,分明是要斩断我们的根基!再这样下去,不出半年,我们这些年积攒的田产都要被翻出来晒太阳!”

一名布商忧心忡忡:“可若继续罢市抗税,朝廷派兵镇压,我们也扛不住。况且京中传来消息,陛下已将吕本革职查办,连兵部侍郎都被贬为驿丞……这马祖佑背后站着整个皇族!”

“那就不能硬碰。”另一人阴沉开口,“咱们不妨学他,也来个‘以民制官’。找些流民,扮作失地农户,去南京告御状,就说马祖佑借清丈之名,强占民宅、毁坏坟茔、逼死老弱。只要闹到御前,哪怕真假参半,也能动摇圣心!”

“妙!”沈万昌抚掌,“更要紧的是,得让那位‘内相’动手。刘公公既然拿了我们的银子,就得办成事。让他在宫里吹吹风,说新政扰民、太子结党、尹德惠图谋专权……只要皇上起了疑心,哪怕不下旨废止,也会召回马祖佑!”

众人冷笑点头,阴谋如蛛网铺展。

然而他们不知,就在沧浪亭百步之外的一艘画舫中,两名锦衣卫校尉正透过夹层墙壁,将一字一句尽数录下。而这画舫的主人,正是朱雄英派往江南的密探??东宫伴读赵谦。

三日后,一封密信穿越长江,直抵京城东宫。

朱雄英展信阅毕,脸色骤变。他立刻换上便服,疾步前往国子监侧巷的一间僻静小院。此处名为“格致堂”,实为尹德惠私设的情报中枢,由数名精通算学、律法、舆图的年轻幕僚昼夜轮值。

“表叔!”朱雄英推门而入,手中紧握密报,“昆山之事果然是局!幕后不仅有地方豪强,还有内廷太监勾结,意图伪造民变,反咬新政!更可怕的是,他们想借机离间父皇与姑父之间的信任,甚至牵连太子!”

尹德惠正在灯下推演苏松税赋模型,闻言缓缓抬头,眼中寒光乍现:“刘瑾……终于出手了。”

“您早就知道他会动?”朱雄英震惊。

尹德惠轻叹一声:“你祖父最信‘重典治吏’,可也最忌宦官干政。刘瑾虽被贬,但他在内库掌籍多年,经手天下贡赋流水,人脉盘根错节。我早料他不会甘心,只是没想到,他会选在这个节骨眼上发难。”

他站起身,在屋中踱步良久,忽然道:“雄英,你可还记得昨日父皇召见户部尚书郁新时说的话?”

“记得。他说:‘江南试点,朕看的是民心向背,不是账本盈亏。’”

“对。”尹德惠点头,“所以敌人也知道,只要能让皇上觉得‘百姓怨新政’,哪怕数据再好看,也会叫停。因此,他们的目标从来不是阻止清丈,而是制造‘民怨沸腾’的假象。”

朱雄英恍然大悟:“所以我们不能只靠证据反击,还得抢在他们前面,把真实民意送到御前!”

“正是。”尹德惠提笔疾书,写下三道指令:其一,命马祖佑立即组织“乡民评议会”,邀请各村选出代表,公开评议清丈结果,签字画押,形成铁证;其二,派遣快马携《昆山实录》进京,附带三百余名自首申报田产的地主联名书;其三,启动“济民工坊”计划,在昆山、吴县、常熟三地同时开工修渠筑路,招募流民万余人,每日发放钱粮,以行动证明新政不仅能减负,更能活人。

“还不够。”朱雄英沉思片刻,忽然道,“我们需要一个‘声音’,一个能让天下听见的声音。”

尹德惠挑眉:“你想怎么做?”

“刊行《江南新政日报》。”少年目光坚定,“不必等国子监刊印,我们自己印!用活字,每日一期,内容全是各地清丈进度、工坊用工、百姓感言。派人沿运河一路张贴,从苏州到扬州,再到淮安、徐州……让沿途百姓都知道,新政不是祸,是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