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八卦没啥好说的,尤其是对着孩子,叶父说了一句就收住了。
前面对着叶耀东的时候,他也没想起来讲,毕竟是长辈的八卦,他一个大男人,真要说他也是跟叶母一起八卦。
女人就不一样了。
叶母。。。
海风裹着咸腥味拂过归名镇的石板路,念舟赤脚踩在蜂巢塔第七层的共振地板上,脚心传来细微震颤。那枚残缺的小指泛着金光,像被阳光穿透的琥珀。他闭眼哼唱着那段新旋律,音波顺着塔身向下传导,整座塔开始低鸣,如同苏醒的巨兽。
阿禾站在观测窗前,凝视着南纬12°东经114°的坐标点??那里红点依旧跳动,频率稳定在118。3Hz,但信号源已不再孤单。自周海生归来后,全球共感网络出现了连锁反应:菲律宾吕宋岛一处废弃庙宇地下检测到微弱铃声回响;马来西亚槟城老街某口古井夜间传出童谣片段;甚至远在毛里求斯的华人墓园,监控系统捕捉到了无风自动的铜铃影像。
“不是我们在找他们。”她轻声说,“是‘记得’这件事,正在自己蔓延。”
念舟忽然睁开眼,眉头微蹙。“有人在哭。”他说。
阿禾一怔:“你听到了?”
“不是耳朵。”他指着胸口,“这里……疼。”
话音未落,蜂巢塔警报骤响。主控屏上,旧金山唐人街共感节点突然激活,能量曲线剧烈波动。解码器自动运行,将接收到的声波转为文字:
>“阿弟,你还记得灶台边那碗桂圆汤吗?
>我每年都煮,可没人喝。
>回来吧,姐等不动了。”
一行字浮现又消散,紧接着,一段音频播放出来??沙哑女声哼着半截《月娘光光》,调子走偏,却带着浓重乡音。数据分析显示,这段录音至少有三十年历史,录制地点极可能就在归名镇西巷三号的老屋厨房。
“陈家。”阿禾猛地记起族谱上的记录,“五八年迁美的陈玉兰,排行第二,有个弟弟叫陈志远,七岁走失于台风夜,再无音讯。”
她立刻调出归航计划数据库,发现已有三位陈姓后代登记寻亲信息,其中一人正是陈玉兰的外孙女林婉如,现居旧金山,职业为中医师,曾在申请表中写道:“外婆从不提故乡,但从我记事起,每年中秋都会对着南方烧一碗桂圆汤。”
“这不是巧合。”阿禾转身抓起通讯器,“通知expedition-01整备,我们得抢时间。”
但她还没按下拨号键,屏幕忽然闪烁,一封加密邮件自动弹出,发件人标识为空白,内容只有一张模糊照片:一间昏暗房间,墙上挂着一幅褪色水墨画??正是归名镇八景之一的“灯塔夕照”。画下摆着一只青瓷碗,盛着半碗黑褐色液体,旁边放着一枚锈迹斑斑的铜铃。
附件音频开启时,全场寂静。
一个苍老的声音断续响起:
>“我不是陈家人……我是替她守信的。
>玉兰临终前托我,只要铃声响起,就把这碗汤的照片寄回去。
>她说,志远若还活着,一定会认得这味道。”
阿禾的手指微微发抖。她调出图像增强程序,放大铜铃细节。铃舌处刻着极小的符号??与南洋环礁洞穴中发现的铭文完全一致。
“蜂巢节点……早已延伸到美洲。”她喃喃道,“不止一座,也不止一代人在传递。”
当晚,全镇灯火通明。归名堂召开紧急宗亲会议,决定启动“跨洋共鸣行动”:以蜂巢塔为核心,联合两岸技术团队,在旧金山建立临时共感站,并通过量子纠缠通信链路实现即时情绪同步。
念舟主动请缨参与远程链接。
“不行。”周海生第一次反对,“你还太小,共感强度超过阈值会损伤神经。”
“可我能听见她。”念舟固执地望着爷爷,“那个阿姨……她心里全是空的,像被挖掉了一块肉。我不去拉她一把,她就要碎了。”
周海生沉默良久,最终点头:“那就用低频接入,不得超过十分钟。我陪你一起。”
行动当夜,蜂巢塔第七层布满防护矩阵。念舟穿上特制共振服,躺在中央平台,手腕缠绕生物导线,头顶悬浮七枚微型铜铃,组成北斗七星阵型。阿禾亲手为他戴上头盔,低声叮嘱:“一旦感觉头晕或心跳加速,立刻喊停。”
“嗯。”他笑了笑,“我会带她回家的。”
倒计时开始。
3、2、1??
共感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