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间,念舟的意识被抽离躯体,坠入一片漆黑海域。耳边响起无数杂音:轮船汽笛、市井喧嚣、异国语言交织成网。他屏住呼吸,循着那一丝熟悉的铃音前行。
终于,在数据流深处,他看见一道微弱蓝光。
靠近时,画面浮现:一间老旧公寓,窗帘半掩,桌上摆着相框,照片里是年轻女子抱着男孩站在渔村码头,背后写着“1957,归名镇”。
镜头切换??
**1962年冬。**
小女孩蹲在码头哭泣,手中攥着半块红团。“阿弟不见了!浪太大,我没抱住他!”母亲搂着她颤抖:“别怕,姐,咱们总有一天能找回来。”
**1975年春。**
女子坐在美国洗衣店柜台后,听着收音机里一段闽南语节目,突然泪流满面。她翻出旧信封,写下第一封寻亲函,寄往台湾红十字会。
**1998年台风夜。**
她梦见弟弟漂在海上,浑身湿透,喊着“姐,好冷”。醒来后彻夜未眠,写下遗嘱:“若有后人寻根,请务必回应铃声。”
**2023年秋。**
白发老太太卧病在床,握着外孙女的手:“婉如……替我去看看那盏灯塔。我说不清为什么,但我总觉得……他还活着,在等我摇铃。”
画面戛然而止。
一声哽咽从通讯器传出:“哥……是你吗?”
念舟强忍泪水,集中意念回应:“我不是你弟弟,但我见过他的影子。他在风里,在浪里,在每一句《月娘光光》里。他知道你每年煮汤,也知道你从未忘记。”
女人崩溃大哭:“我对不起爸妈……我没看好他……”
“不。”念舟轻声说,“你看得很好。你看护了六十年的记忆,比什么都重。”
片刻静默后,他哼起那段深海旋律。音波穿越太平洋,在旧金山共感站引发共振。林婉如猛然抬头,只见祖母遗像前那只尘封多年的铜铃,竟轻轻晃动起来,发出清越一声响。
“外婆……”她跪倒在地,“我听见了。”
连接结束时,念舟几乎虚脱,脸色苍白如纸。周海生迅速切断系统,将他抱下平台。阿禾冲上前检查生命体征,见心跳恢复正常才松一口气。
“值得。”念舟虚弱地笑,“她的心……不空了。”
三天后,林婉如登上飞往厦门的航班,随身携带那只青瓷碗和祖母日记。她在入境登记表“原籍”一栏郑重写下:“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归名镇”。
与此同时,全球共感网络迎来爆发式增长。短短一个月内,新增登记寻亲者逾两万人,覆盖五大洲三十七个国家。蜂巢塔扩建至十二层,引入AI辅助识别系统,可精准匹配声纹、气味记忆与童年场景还原。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涌动。
某夜,阿禾例行巡查蜂巢塔底层档案库,意外发现一段被加密的日志文件,创建时间为1982年1月1日,作者署名竟是“周望川”。
她输入权限密码解锁,屏幕上缓缓展开文字:
>“若未来之人读至此,请谨记:
>蜂巢之力非神赐,亦非天成。
>它源于一场灾难,一场本不该发生的实验。
>1982年冬,我在南海试航‘启明号’时,误触海底遗迹机关,释放出未知能量场。
>那一夜,全镇三百二十一人同时梦到亡亲归来,次日清晨,七名孩童集体失语,唯有一人留下铜铃片,称‘听见大海在说话’。
>我封锁消息,销毁资料,唯恐此力失控。
>可如今看来,它终究还是醒了。
>而真正危险的,或许不是遗忘,而是记忆本身??
>当所有人记得太多,会不会反而忘了如何活着?”
阿禾脊背发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