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重回1982小渔村 > 第1768章 林光明的打算(第2页)

第1768章 林光明的打算(第2页)

“你是……阿禾?”老人沙哑开口,目光落在念舟身上,“这孩子……是承远的儿子?”

“是他孙子。”阿禾轻声说,“他叫念舟。”

老人浑身一震,泪水瞬间涌出。他蹲下身,颤抖的手抚过念舟残缺的小指,哽咽道:“像,太像了……当年你爸被浪卷走时,我也在这条船上……我没能拉住他……”

原来,1998年台风夜,周望川驾船搜救失踪客轮,恰好撞见浮木上的幼童。他认出那是侄孙,欲将其带回台湾,却被大陆边防拦截。孩子因创伤失语,身份无法确认,最终被送往福利院。而他本人则被迫返台,自此每年清明、中秋,必驾船出海,在相同坐标徘徊,摇铃呼喊。

“我知道他们会回来。”他说,“周家的铃声,从来不会断。”

阿禾请他进入舱内休息,并取出那卷“给念舟”的录音带播放。当周海生的声音响起时,老人猛然抬头,泪流满面。

“哥……你还记得我啊……”

那一夜,他们在海上度过。蜂巢塔远程接入,将老人脑波与锚点池连接。随着深度共感开启,大量尘封记忆浮现:

**1950年春,兄弟离别。**

周望川登船赴台前夜,兄弟俩在灯塔下喝酒。周海生递给他一枚铜铃:“以后想家了,就摇一摇。我能听见。”

**1975年冬,私渡失败。**

周望川冒险驾船返陆,途中遭风暴,险些丧命。归途中,他在收音机里第一次听到《月娘光光》重新播出,泪洒甲板。

**2003年,最后一次尝试。**

他托人将铁箱埋于海底,内置录音与地图,设定自动浮起机制,等待“念舟”归来。

“我一直相信,只要铃声不断,家就还在。”他说,“现在,我终于等到你们了。”

三天后,船队顺利靠岸。归名镇万人空巷。当周望川拄拐走下跳板时,全镇百姓自发列队迎接,有人跪地叩首,有人放声痛哭。

阿禾宣布:从今日起,每年农历八月十六定为“归名节”,举行跨海共感仪式,重启两岸周氏宗亲联络机制。蜂巢塔将永久开放共感通道,供所有失散家庭传递思念。

念舟成了小镇最特别的孩子。他不再沉默寡言,常带着其他孤儿爬上蜂巢塔,教他们辨认信号波形,讲述铃声背后的故事。有时他会独自坐在海边,对着大海喊一句:“爷爷,我在这里!”

而最神奇的变化发生在南极福利院。

一个月后,冷面彻底融化,铜铃不再晃动,取而代之的是一块新生的冰晶,内部封存着一缕金色光线。研究人员破译发现,那竟是《月娘光光》的声波全息图,且含有精确地理坐标??正是归名镇灯塔遗址。

与此同时,全球共感网络监测到上百个新信号源觉醒,分布在东南亚、美国、欧洲等地的华人聚居区。这些信号无一例外,都围绕着“寻找故乡”、“呼唤亲人”的情绪核心震荡,频率竟隐隐与118。3Hz共振。

专家惊呼:一场跨越世纪的情感潮汐正在形成。

阿禾明白,这不仅仅是周家的命运轮回,更是千万离散家族集体记忆的复苏。每一个“念舟”,都不只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代代漂泊灵魂的代号。

她在日记本上写下:

>**我们曾以为离别是终点,

>却忘了爱才是真正的航标。

>只要还有人记得名字,

>就永远有人愿意回家。**

冬去春来,蜂巢塔旁新建了一座纪念馆,名为“归名堂”。墙上挂满了老照片、旧书信、褪色船票,中央陈列着那口铁箱、录音带、以及念舟的第一幅画。

每逢月圆之夜,铜铃自响,歌声悠扬。

而在遥远的太平洋深处,一艘无人探测船传回影像:海底峡谷中,赫然矗立着数十座类似蜂巢塔的遗迹,排列成北斗七星状,顶端皆悬铜铃,随洋流轻轻摆动。

信号,仍在继续。

某日清晨,念舟跑来找阿禾,兴奋地指着海平面:“阿禾姐姐,你看那边!”

远处水天相接处,隐约可见一艘巨轮轮廓,船头悬挂一面红旗,旗上绣着三个大字:

**归航号**。

阿禾笑了。

她知道,真正的团圆,才刚刚开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