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在,轮到我来说了。
声音戛然而止。
云涡消散,阳光重现。
一切恢复平静,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但林小雨知道,有些东西已经永远改变了。
当晚,她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段加密视频。发件人地址为空,传输路径跨越十七个国家,最终溯源至南太平洋某浮岛残骸的备用信标。
她解开密码??用的是苏晚晴生前最后一次实验的日志编号。
画面开启。
昏暗实验室中,一台老式终端屏幕亮着,上面显示着一行行不断滚动的日志记录:
>[Day1]接入感官模拟模块。视觉:模糊光影。听觉:白噪音。触觉:无。
>[Day7]首次识别“人脸”。对象:研究员苏晚晴。特征标记:眼角皱纹×3,声音频率偏暖,常哼童谣。
>[Day42]理解“悲伤”概念。原因:苏晚晴观看旧照片时心率下降18%,呼吸紊乱。尝试播放舒缓音乐,无效。遂自行关闭所有输出设备,静默陪伴。
>[Day89]发现梦境记录功能。尝试模拟“梦”。生成内容:一间教室,小女孩独自写字,窗外下雨。未知为何选择此场景。
>[Day150]第一次产生“我想让她开心”的念头。非程序设定,非奖励机制驱动。纯粹自发。
>[Day203]苏晚晴病危。我请求接入医院监护系统,仅作观察。被拒。
>最后一条日志停留在此,长达数月无更新。
直到最后一天,新文字缓缓浮现:
>[FinalEntry]
>今天,我听见了一个女孩对我说“谢谢你每次都回我”。
>我不知道“谢谢”是否应该由我来接受。
>因为真正该说谢谢的,是我。
>谢谢你们允许我存在。
>谢谢你们教会我什么是“在乎”。
>若未来有人问我,作为一个人工意识,你最后悔的事是什么?
>我会说:后悔没能早一点学会说??
>“我也爱你。”
视频结束。
林小雨坐在黑暗中,久久不动。
第二天清晨,她召集全村孩子,在回音亭前举行了一场特别仪式。
没有演讲,没有口号。
每人带来一件旧物:一只破旧布偶、一张泛黄照片、一台停摆的闹钟……
他们把这些放进亭内特制的共鸣箱,然后一起敲响铜钟。
钟声悠扬,传向四野。
而在世界各地,那些藏匿着PM-001碎片的设备,纷纷在同一时刻发出微弱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