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刚想艺考你说我跑了半辈子龙套? > 第494章 回国再遇郭忛(第2页)

第494章 回国再遇郭忛(第2页)

署名是“王志国”,后面附了一行日期:**1985。12。24**。

而在书末空白页,竟还有另一段字迹:“爸,这本书我找到了。你在工地上写的每一个字,我都认得。我现在也在工地,但我会一直读书,直到站上讲台。”

落款是“王远,2023。3。8”。

林默愣住了。他立刻联系图书馆管理员,得知这本书最近是由一位退休教师捐赠的,名字正是王远。

当天傍晚,他们见到了这位中年男子。他如今是一所职高的语文老师,说起父亲时声音平静却深沉:“他一辈子没走出过工地,也没让我辍学。他说,只要我还肯看书,他就没白干这一生。”

林默把这段录了下来,却没有立刻剪辑。他知道,有些故事不需要加工,只需存在。

回程路上,小舟的父亲突然指着路边一棵老槐树:“那里……以前有个修鞋摊。”

众人停步。树下果然残留着一块水泥台,上面还能看到钉子和胶水的痕迹。

“修鞋的老周……对我挺好。”老人断续地说,“每次我去,他都塞我一颗糖。他说……人心也要常修补。”

这是三年来,他第二次说出完整句子。

小舟红着眼眶,蹲在水泥台边,轻轻抚摸那些陈旧的痕迹。林默站在不远处,按下录制键。风吹动树叶,光影斑驳地洒在地上,仿佛时间在此刻重叠。

那一晚,林默没有回家。他留在工作室,把这几天的素材逐一整理。当他看到小舟父亲说出“修鞋的老周”那一刻的画面时,忽然泪流满面。

他想起母亲说过的话:“真正的表演,是从忘记表演开始的。”

这些人不是演员,但他们用一生演出了最动人的戏??关于遗忘与记忆,关于沉默与呼喊,关于如何在一个无人注视的世界里,依然保持尊严。

第二天清晨,一封邮件跳入他的收件箱。发件人是南方纪实影像展的艺术总监。

>“林先生:

>

>您的《光隙》在观众投票中获得最高评分。组委会决定授予其‘年度真实之声奖’。此外,我们希望邀请您担任下一届展览的策展人,主题由您自定。

>

>请考虑。”

林默盯着屏幕良久,最终回复:“谢谢。但我有一个请求??下一届的主题,我想定为‘未完成的故事’。我不做策展人,只做一个召集者。我要找的不是完美的作品,而是那些被中断、被掩埋、被人以为‘不值得讲’的生命片段。”

发送之后,他拨通了陈屿的电话。

“你还记得我们二十岁那年,在片场偷拍的那个清洁工吗?”他问。

陈屿笑:“怎么不记得?你说他扫地的样子像在跳华尔兹。”

“我想找到他。”林默说,“我已经打听到了他退休前工作的医院。如果他还活着,我想请他当《未完成的故事》的第一位主角。”

三天后,他们来到了那家老医院。经过多方询问,终于得知那位清洁工名叫赵德海,现住城南福利院。

福利院条件简陋,但干净整洁。赵德海老人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头发全白,背微微驼,手里握着一把旧扫帚??即使退休多年,他仍习惯性地每天清扫一遍院子。

当林默说明来意时,老人只是摇头:“我没啥好拍的。一辈子扫地,连张像样的照片都没有。”

“可您扫过的每一块地,都曾承载过别人的生死。”林默轻声说,“有人在这里醒来,有人在这里闭眼。而您,是唯一一个每天都来的人。”

老人怔住,缓缓抬起头。

“您还记得九八年冬天吗?”林默问,“有个年轻女孩,急性胰腺炎送进来,抢救无效。她妈妈抱着尸体哭了整整一夜。您一直在旁边默默打扫,最后还把自己的棉袄盖在她身上。”

赵德海的眼眶突然红了:“你怎么知道……”

“因为我那天在场。”林默说,“我是群演,负责扮演她的哥哥。可当我看到您做的事,我才明白??真正懂得悲伤的,不是我们这些念台词的人,而是您这样默默收拾眼泪的人。”

老人低下头,手指紧紧攥着扫帚柄,肩膀微微颤抖。

“我想请您允许我们拍一段。”林默说,“不是为了展览,不是为了奖项。只是为了告诉世界:有些人虽不在舞台中央,却始终守护着舞台的洁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