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明志亲自致电联系。电话接通那一刻,对方沉默良久,才哽咽道:“外婆……从来没人告诉我她是怎么没的。我妈只说,她是为了找吃的,再也没回来。”
“现在你知道了。”柳明志说,“她被人害了,但她没有屈服。有人记住了她的名字,直到今天。”
三天后,这位外孙女携女儿来到云南山村。当她跪在阿?奶奶面前,握住那只枯瘦的手时,老人笑了,笑得像个孩子。她把银镯放进小女孩掌心,轻声说:“替我戴一会儿,让你曾外婆看看你。”
风穿过茅屋,吹动窗棂上的红布条,那是当地人祭奠亡魂的习俗。刹那间,阳光破云而出,照在井口残垣之上,仿佛有谁在地下轻轻回应。
离开山村后,柳明志接到联合国“森林疗愈计划”紧急通知:南极“悔信之林”出现异常??所有开花树木的蓝光频率发生共振,形成环形光波,持续向太空发射信号。经国际科研团队联合监测,确认该信号并非随机波动,而是编码信息,内容竟是全球《承忆录》数据库中最常出现的十个词:
**宽恕、后悔、妈妈、对不起、我想回家、别怕、我听见了、你还好吗、我没有勇气、请记住我。**
这些词汇以神经脉冲模拟波形循环传输,接收站译解后震惊不已。有科学家提出假说:这些树正在“代偿人类未能完成的情感表达”,如同地球自身的免疫系统,试图修复文明的精神创伤。
更令人动容的是,在信号覆盖范围内,三名长期处于植物状态的战争幸存者相继苏醒。其中一位越南老兵睁开眼后的第一句话是:“我梦见有个中国男人,在替我们所有人道歉。”
消息传开,世界为之震动。多个国家宣布将《承忆录》纳入国家心理重建工程,设立“共感教育”必修课。中国教育部联合心理学界推出“心灵档案袋”项目,要求中小学生每年录制一段真实心声,封存至十八岁成年时开启。首批试点学校反馈显示,学生抑郁倾向下降显著,校园暴力减少近七成。
然而,反对之声亦如潮水般涌来。
某日,柳明志在甘肃参加一场公开讲座,刚步入礼堂,便见数十名身穿黑衣的人列队静坐,胸前佩戴徽章,上书“历史守护同盟”。为首者起身宣读声明:“我们尊重个体忏悔权,但反对将私人罪愆放大为民族耻辱。你们所谓的‘治愈’,实则是精神殖民!”
现场气氛瞬间紧绷。有人怒斥,有人哭泣,更多人沉默观望。
柳明志走上台,没有反驳,只是播放了一段视频:画面中是一位日本老兵,九十高龄,跪在中国东北某村庄的雪地中,双手捧着一封泛黄的信,用中文艰难读道:“1942年冬,我参与烧毁此村,杀死十三人……其中一名婴儿,是我亲手投入火堆。八十年来,我每天都在地狱中醒来。今天,我把我的余生交给你们,任凭处置。”
视频结束,全场寂静。
良久,柳明志开口:“仇恨不会因掩盖而消失,只会因压抑而畸变。我们记录黑暗,不是为了审判过去,而是为了让光有路可走。”
台下一位年轻男子猛然站起,眼含热泪:“我爸是右派子女,小时候被人骂‘狗崽子’,差点跳河。可我现在明白了,真正该羞耻的不是他,是那些施暴的人!我要报名做倾听志愿者,让我爸的故事也被听见!”
掌声雷动。
风波虽息,暗流仍在。数日后,柳明志收到匿名恐吓信,夹着一片染血的树叶,背面写着:“再挖下去,你会变成下一个祭品。”同时,《承忆录》官网遭遇大规模网络攻击,八十万条数据险些被清空,幸亏备份机制及时启动。
但他未曾动摇。
某夜宿于川西高原,星空如洗。他独自坐在帐篷外,翻开《承忆录》,忽然发现书中多出一页从未见过的文字,笔迹竟酷似他自己,却非此刻所写:
>“当你读到这段话时,我已经不在人间。
>但请继续走下去。
>阿依古丽的井会干涸,默碑会被风化,连南极的花也会凋谢。
>可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说出秘密,还有一个人肯说‘我在听’,
>光就不会灭。
>不要怕孤独,因为你从不独行。
>所有被你倾听过的人,都在陪你走。
>包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