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某天老师收作业
>把它当成草稿纸扔进火炉
>火焰腾起的刹那
>我听见整个春天在燃烧
耿欣雨读完泣不成声。林益杰当即联系司法系统,申请前往探视。
会见室内,陈默低头坐着,寸头,眉骨有道旧疤。看到他们进来,他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光。
“你们……真的来看我了?”
“我们来听你念诗。”耿欣雨说,“也来告诉你??那个春天,没有白烧。”
他颤抖着手翻开笔记本,朗读那两百封信中最短的一封:
>“婉清:
>你一定不知道,我曾在体育课偷拍你跳绳的照片,存在MP3里循环播放。
>后来警察搜查时发现了它,问我是不是证据。
>我说:是的,这是我的罪证??爱上一个人,竟成了我人生最大的冒险。”
林益杰按下录音笔:“这不算犯罪。这只是青春。”
他们将这段录音命名为《狱中诗篇》,作为“青藤之夜”第二季开场。播出当晚,无数听众留言:“原来连牢笼里的灵魂,也需要被倾听。”
更令人意外的是,几天后,一位名叫林婉清的女士致电节目组。她已在温哥华生活十五年,偶然刷到短视频片段,听见那句“跳绳的照片”,瞬间泪崩。
“我不知道他是为我坐牢的……我一直以为他讨厌我。”她哽咽道,“高中毕业那天,我在他课桌里留了一封信,说希望能一起考同一所大学。但他没回复,后来就消失了。”
她寄来回信复印件,字迹娟秀:
>“陈默:
>如果你也喜欢黄昏时的教学楼拐角,明天放学后,我在那里等你五分钟。
>不来也没关系,至少我试过了。”
信纸背面,是耿欣雨熟悉的批注笔迹??当年语文老师周老师的字:
>“有些话,值得被听见。哪怕迟了十年,也不算晚。”
原来那封信曾被老师捡到,误以为是课堂遗落物,夹进了作业本,直到退休整理档案才被发现。
他们立刻安排三方通话。电话接通那一刻,两人同时哭了。
“对不起……我没能赴约。”
“不,该说对不起的是我……我没给你机会知道真相。”
最终,陈默在信中写道:
>“婉清:
>我无法改变过去,但我想让你知道??那五分钟,我一直都在。
>只是我躲在楼梯后面,看着你一次次张望,又一次次低头离开。
>我太胆小了,连失败都不敢面对。
>如今我在狱中学习心理学,希望将来能帮助像我一样的少年。
>若你愿意,someday,我想当面向你道谢??谢谢你曾试图照亮一个不敢抬头的男孩。”
这段对话被收录进《回声集》,并引发社会对校园心理支持系统的广泛讨论。市教育局宣布试点“青藤计划”:在每所中学设立匿名倾诉站,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与志愿者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