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还想着打酱油走过场,现在看来是不行了。
等人离开值房,张学颜才一屁股坐回椅子上。
明朝库管方面的事儿,要说没点猫腻,狗都不信。
可他知道归知道,也没办法事事亲力亲为,很多时候也只能装糊涂。
不过前提就是,朝廷不清查。
一旦要盘库,他领导责任自然推卸不掉,但下面那帮人才是最要命的,说不得就牵扯到什么。
到了这个层级,白的黑的灰的,他都已经记不清了,但是真要严查,别说户部,就是最清水的礼部,一样会被查出许多狗屁倒灶的事儿出来。
都是朝廷不管,所以大家才会肆无忌惮。
不过这次,魏广德在内阁明说明年打算全面盘库,摸清大明的家底儿。
这话是当着张四维和申时行的面说的,意思不言而喻,都是提醒他们给各自线上的人打招呼。
可见,魏阁老这次要玩真的。
盘库,其实不止是魏广德的打算,张居正当初就有这个计划。
只不过清丈的事儿太大,所以被推迟。
而推迟到最后,张居正不行了,只能把事儿交给魏广德来办。
这也是得罪人的活儿,但不做又不行,家底儿都不清楚,后面还做什么?
何况,魏广德现在是真打算在北地大规模建立粮库,储备大批粮食,最重要的还要在南洋建立更加庞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应对越来越严峻的气候。
说实话,应对明末小冰河期,魏广德琢磨了许久才得出结论。
不走出去,是没希望的。
大明已经开海,这个时候向外扩张,特别是把南洋打造成大明的后花园,是大明度过这个生死局的重要一环。
不通过南洋输入粮食,单靠大明自己扛,就算调集南方粮食补充北地不足,结果未必会多好,这会在大明南北导致粮食供应紧张,粮价上涨。
虽然大明各地兴建了许多工坊,许多百姓已经进入工坊成为匠人,收入有所提高,但是大明整体对这种极端天气的抵御能力依旧很弱。
能够撑两三年,甚至三五年,但是绝对撑不过未来连续十几年的极端恶劣天气。
只有建立从南洋通往大明的粮食运输线,才能在关键时刻大规模征集南洋粮食救急。
这点,魏广德并没有和任何人说。
而张科在回到兵部以后,也马上让书吏向南海水师发出去一道文书,让他们尽快从南洋筹集十万石粮食,并组织海船北运天津。
十万石粮食其实不多,相对于每年近四百万石的漕粮来说。
不过,张科隐约察觉到魏广德有意长期从南洋输入粮食的意图,因为在他离开时,魏广德和他说了一句话,“南海水师粮草皆出自南洋,且粮价颇低,可适当安排补充通州仓。”
从江南各府征集的漕粮交运,其实颇费功夫,如果能够在南洋大批量采购,直接装船往天津送,无疑会大幅减少江南对百姓的徭役。
同时粮食更多的留在本地,也能抑制地方粮价。
江南许多农民已经从种地改为做工,未来会不会因此影响农业,张科并不知道,但是在他们小圈子聚会的时候,劳堪就曾经提出来过。
他家的铺子,现在召集的工人已经数倍于当初,一部分是失地农民,还有些则是直接放弃租种土地的农户。
当然,他们不种,不代表地就荒了,总有人愿意接过来。
但是种地和做工的收入差,劳堪其实已经看出来了。
其实,这也是明初建国时,朱元璋打击商业的原因,他就是担心商业发展会侵占农业人口,影响到农业生产。
在明朝恢复期,农业才是国朝稳定的根本。
而当时魏广德的反应是颇不以为然,不觉得是什么大事儿,当时就提到南海水师只从浙江少量获得粮食,其余大部分都采购南洋事例。
在南洋采购粮食,南海水师算账后发现居然省钱了。
虽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