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隆万盛世 > 1594南洋粮食(第2页)

1594南洋粮食(第2页)

而魏广德等人已经回到内阁,也不等兵部正式上奏,魏广德就把人召集在一起,让申时行拟旨郑洛,把朝廷的意思传达过去。

同时,张学颜也在内阁写了几张条子,就是派出户部官员去通州,清点粮食。

而张科暂时没有做出什么决定,大军出动,还得等到大同那边传来消息也不迟。

实际上,这段时间蓟镇留守兵马,都被董一元集结在长城沿线,时刻戒备北方的威胁。

所以,兵部只需要动员京营的五军营就可以了。

一道道命令从内阁发出,驿递是没资格质疑大人们决定的,收到旨意当即马不停蹄就冒着鹅毛大雪冲出了京城,向西北方向而去。

而户部,几个负责通州仓的郎中则是臭眉苦脸,这么大的风雪,他们还要出城去通州公干,眼看着快要过年了。

“这个年,怕是回不来京城了。”

“谁说不是呢,以往下道文书就行了,张大人这次却要我等过去亲自验仓,真是。。。。。”

剩下的话没敢说,张学颜在户部时间不短,抱怨几句如果传到大人耳朵里,怕是就要倒霉了。

“没听外面传的吗?蒙古人聚集在大同城外,应该是山西那边没粮了,要从通州调粮过去。”

他们也不傻,兵部那边并没有保密,草原遭遇暴雪的消息,此时已经在京中传开,蒙古人避灾就只能往南走,往长城靠,天气总要比北方好一点。

而到了大明这边,自然就会要这要那的。

几人被要求尽快动身,他们也都让人回家递话,准备行李。

现在坐在衙门里,就等家人送东西过来,然后就在京营派出的护卫下去通州办差。

这点,大明朝廷做的还是很好,官员外出差,京营调一队护卫随行。

一路上吃喝都是驿站,有京营随行当随从,只不过时节不好,如果是平时,他们还是很喜欢出京办差的。

一个多时辰后,就在各家先后把行李送到户部衙门,张学颜也从内阁回来。

随即,书吏就过来把几个倒霉蛋叫去尚书值房。

“此次事关重大,去了通州,先点两万石粮食,立即发运密云,兵部会调派兵马押运,所以你们到了通州,第一件事儿就是尽可能征集车马。。。。。。”

按照刘守有紧急从北镇抚司案牍里翻出关于蒙古此次受灾的情况,特别是几个漠北部族的人口数据,内阁已经大致推算出需要拨付的粮食,估计在七八万石之间。

锦衣卫的数据,只是推算,根据商人和漠北部族交易食盐、茶叶的数量推算的人口。

未必精准,但误差应该不大。

当然,还有天气,如果入春的时间也延迟,需要的粮食或许还会追加几千到上万石。

好在账面上,通州仓存粮足够,这些年漕粮通过运河和海运,从未拖欠,通州仓连续两三年,粮库都已经装得满满的,这也是内阁敢做出这个决定的支持。

通州仓存粮如果无错的话,足够支持京城两三年的粮食。

不过魏广德是知道后世粮库硕鼠之事,而且朝中还有海瑞,在南京都察院任上不过一年多,他已经清查多个江南重要粮库,处理了一批人。

海瑞把江南的情况上奏,也希望京城派人清查通州等几个北地重要粮仓。

这次,魏广德顺势就把事儿提出来,让户部一并做了。

当然,这次是让户部自己查,并没有让都察院御史随行。

不过张学颜也听出他话里的意思自己发就内部处理,把损失收回来就算完。

翻过年,都察院肯定要对通州和临清等重要仓库进行清点的,那时候一旦发现仓库的问题,那肯定就是大事儿了。

这也是张学颜从内阁出来,急匆匆赶回衙门召见下属的原因。

“明年,北地几个朝廷掌控的重要仓库,都察院都会派专使清点,所以这次通州那边要打起精神来,好好盘查库房,绝对不准徇私舞弊。

发现问题,就立即督办,把亏空补上,别抱侥幸心理。

到时候都察院真查出什么来,别怪我没提前打招呼。”

张学颜把话说透,其实也是有意把消息散布出去,让户部各清吏司知道。

有了提醒,他们自然知道该如何做,那些地方有亏空,这帮人门清的很,甚至比他这个尚书还清楚。

话说到这里,带队的员外郎和几个主事自然知道事情严重性,都纷纷点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