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对神明的遗忘,是迅速的。但人们的感激,总需要一个落脚的地方。当重庆废墟上那口自由灶台前,第一次被人悄悄摆上一碗米饭,和三炷用报纸卷成的、歪歪扭扭的“香”时,一种比“灶籍”更古老、也更坚韧的东西,开始在焦土之下,悄然萌芽。这是一种名为“信仰”的惯性,一旦启动,便会疯狂地寻找附着物。北京,一条尚存的胡同深处,一位裹着小脚的老太太,颤巍巍地点燃了三炷廉价的檀香。烟气缭绕中,供桌上摆着的不是传统的菩萨或财神,而是一张从网络新闻上截屏打印下来的、像素低劣的男人照片。照片上的男人穿着黄色的外卖服,面容模糊,眼神里却透着一股执拗。老太太每天早晚两次,对着照片磕头,口中念念有词:“灶王爷保佑,灶王爷保佑我家孙儿在外头,能吃上一口热乎饭……”广州,珠江边新开的夜市排档,一个精瘦的青年在自己的肠粉摊位前,挂起了一串用led灯带拼成的横幅,俗气地闪烁着红光——“三皮哥保佑出餐顺利”。过往的食客对此见怪不怪,甚至有人会心一笑,觉得灵验。信仰的藤蔓以惊人的速度蔓延,最让司空玥感到脊背发凉的,是在西安城郊的一处乱坟岗。那个曾在城墙根下拉二胡、用音波震碎“净火队”仪器的瞎眼老艺人,竟在这里用几块碎裂的墓碑,拼凑起了一块歪斜的石碑。碑上用红漆潦草地刻着四个字:初灶归处。每逢子时,月光最冷的时候,便有零星的黑影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在碑前放下自己锅里盛出的第一勺饭菜。没有言语,只有风吹过坟头的呜咽,和一种诡异的、正在凝结的仪式感。司空玥连夜赶到,寒风吹动着她的风衣下摆,像一只要被吹散的蝴蝶。她站在那老艺人身边,声音因急切而显得有些尖锐:“老人家,你们在做什么?你们拜的不是他,是你们自己敢于点燃第一把火的勇气!”老艺人停下手中咿咿呀呀的二胡,那张布满沟壑的脸转向司空玥的方向,空洞的眼眶里仿佛能看透人心。“姑娘,我们知道。”他的声音苍老而平静,“可那份勇气,总得有个名字喊啊。不然,心里空落落的。”这句话像一根冰锥,扎进了司空玥的心里。她明白了,人们不是需要神,而是恐惧虚空。陈三皮得知这一切时,正在一个桥洞下,对着一小堆篝火取暖。他沉默了整整一天,从日出到日落,一动不动,仿佛一尊正在风化的雕像。第二天清晨,他把那堆火的余烬用泥土彻底掩埋,背上一个破旧的工具包,出现在重庆那家新开的小饭馆门口。饭馆老板娘一眼就认出了他,激动得差点把手里的锅铲摔在地上。“别声张。”陈三皮的声音沙哑,像被砂纸磨过,“我来找活干。刷锅,剁菜,拖地,什么都行。月结三百,管两顿饭。”从那天起,饭馆里多了一个沉默的杂工。每日凌晨四点,天还是一片死寂的墨色,他便准时出现,用冰冷的井水一遍遍刷洗着堆积如山的油腻锅碗,在砧板上“梆梆梆”地剁着成堆的配菜,用拖把将沾满油污的地砖擦得能映出人影。他什么都干,唯独从不靠近那燃烧着正火的灶台一步。有好奇的食客认出了他,偷偷拍下他佝偻着腰刷碗的照片,想要上传到“夜炊网络”的内部论坛,标题都拟好了——“灶神微服私访记”。可帖子刚一点击发送,就如石沉大海,连半点痕迹都找不到。没人知道,陈三皮那个早已报废、屏幕都裂开的外卖保温箱,就藏在他床头的蛇皮袋里。它不能再接单,不能再导航,却能像一个沉默的幽灵,无声无息地游荡在数据之海,屏蔽、删除、混淆任何企图将“陈三皮”这个名字与“神”联系起来的信息。司空玥最终还是找到了他。她循着一股微弱却异常顽固的信号干扰源,一路追踪到了饭馆的后巷。巷子里堆满了垃圾,一股潲水与腐烂菜叶混合的酸臭味扑鼻而来。她看见陈三皮正蹲在一人高的潲水桶旁,用一把断了柄的旧勺子,一点一点仔细地刮洗着锅底最顽固的焦痕。冬日的冷风里,他裸露出的指节因长时间浸泡在冷水中而泛着死人般的惨白。“你何必如此?”司空玥站在巷口,声音里有她自己都未察觉的颤抖。陈三皮闻声抬头,冲她笑了笑,那笑容在苍白的脸上显得格外刺眼。“他们要拜神,总得找个假神给他们拜。不然,今天是我,明天就是张三李四。”他站起身,靠在斑驳的墙壁上,点了根最劣质的卷烟,深深吸了一口,又剧烈地咳嗽起来。“真神要是回来了,”他缓过气,眼神变得冰冷而锐利,“第一个要烧的,就是这些自作主张的香炉。”,!他指了指饭馆里间墙上挂着的那枚铝制饭盒,那是他当初留下的“免单”信物,如今已经被擦拭得锃亮,下面摆着一个小小的香插。“我得让他们记住,那玩意儿不是圣物,是欠条。是我陈三皮欠这顿饭的,不是什么神欠他们的。”神迹的崩塌,往往比建立它时更加迅速和不堪。某个暴雨倾盆的深夜,一群狂热的信徒,脸上带着被神启选中的癫狂,撬开了饭馆的后门。他们的目标,就是墙上那枚被他们视为“圣物”的免单饭盒。他们要把它请去西安,供奉在“初灶归处”的石碑前。面对闯入者,陈三皮没有报警,也没有反抗。他只是默默地拧开了后厨那个用来清洗拖把的水阀,任由冰冷的自来水灌满巨大的水泥池。当为首的壮汉一脚踹开厨房的木板门,狂呼着冲向那枚饭盒时,陈三皮猛地抬脚,踹在水池的边缘。“哗啦——!”积蓄已久的浊浪瞬间倾覆,像一头发怒的野兽,裹挟着地面上的油污和菜叶,将冲在最前面的几个人狠狠拍倒在地。趁着众人惊魂未定,陈三皮抓起吧台上那只平日里用来叫号的廉价麦克风,电流不稳的喇叭发出一阵刺耳的尖啸。随即,他用尽全身力气,对着麦克风嘶吼,声音透过漏电的喇叭变得扭曲而癫狂:“老子现在就是个扫厕所的!你们要拜,就去拜马桶里的扫把!要敬,就去敬潲水桶里的剩饭汤!”全场死寂。雨声、风声、电流的嘶嘶声,混杂在一起。几十双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个浑身湿透、状若疯魔的男人。墙上,那枚铝饭盒静静地挂在原处,被溅起的泥点糊住了上面刻着的字,再也看不出半点神圣。三天后,一段时长仅有三十秒的模糊视频,在所有“夜炊网络”的终端上悄然流传。视频里,一个佝偻削瘦的身影,在凌晨四点的微光中,一遍又一遍地刷洗着油腻的地砖。镜头摇晃,扫过墙角堆积如山的空酒瓶和几个拆开的廉价止咳药盒。视频没有标题,没有配乐,唯有背景音里传来压抑不住的、断断续续的咳嗽声。奇怪的是,看过这段视频的人,大多陷入了长久的沉默。许多人默默地关掉终端,走进厨房,为自己,也为身边那个最沉默、最不起眼的亲人,煮了一顿最简单的饭。司空玥试着删除了三次这段视频,可每一次,它都会在几分钟后自动恢复,仿佛整个网络都在执拗地保护着这段粗糙的影像。她最终放弃了,翻开自己的工作日记,在崭新的一页上写道:“神死了两次——一次是陨落,一次是被人想起他还活着。”当晚,她房间里那台老式收音机,在死寂的静默波段中,突兀地响起一阵微弱的电流声。老刀那早已消散的摩斯电码,像是跨越了生死的界限,敲出了最后半句话:“……这一次,轮到凡人写菜单了。”夜色深沉,陈三皮擦干了饭馆的最后一张桌子,站在空无一人的大堂里,消毒水的味道刺鼻而清冷。他从怀里掏出一张被汗水浸得发黄、折叠得起了毛边的纸。那不是什么秘法符咒,只是一张早已过期的长途汽车时刻表。他那根因刮洗锅底而磨破了皮的手指,在粗糙的纸面上缓缓移动,最终,停留在一个几乎被磨损得看不清的站名上。那个名字,离重庆的万家灯火很远,远得像上辈子的记忆。:()禁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