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故贞元中刘太真侍郎试慈恩寺望杏园花发诗。
寅恪案,登科记考列刘氏于贞元四年主礼部试,今检文苑英华壹捌捌省试玖载李君何,周弘亮,陈翥,曹着四人应试是科之原作。陈翥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诗云:
曲池晴望好,近接梵王家。十亩开金地,千林发杏花。映云犹误雪,照日欲成霞。紫陌传香远,红泉落影斜。园中春尚早,亭上路非赊,芳景堪游处,其如惜物华。(寅恪案,沈亚之沈下贤集壹并全唐诗第捌函沈亚之及全唐诗第柒函陈翥俱收此首。夫陈翥为贞元四年进士,既经徐松考订,可以无疑。沈下贤集集首元祐丙寅之序称沈氏「元和十年登进士第」,唐才子传陆沈亚之传同,故全唐诗及沈集所载此诗,实非出自下贤之手。盖宋人编唐人专集时,误收于沈集者,全唐诗不加详考,以致陈翥、沈亚之两人诗内均列此诗,可谓疏舛矣。)
陈氏「园中春尚早」句,可证杏花开放在早春大约相当于二月之时间。至于桃花开放之时间,前已略言及,兹为与杏花开放时间比较,故再详引人所习知之人面桃花故事于下。
孟棨本事诗情感类「博陵崔护」条略云:
博陵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隟窥之,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崔以言挑之,不对,崔辞去。来岁清明日,迳往寻之。门墙如故,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其一特别之原因为地域性之关系。地域有高低及南北二种。凡地势较高如山顶或高原空气较平地寒冷,故花开较平地为迟。白氏文集肆叁游大林寺序略云:
余与河南元集虚[等]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日,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怳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
寅恪案,乐天言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足证地势高,则时节晚。又考元和十二年有闰五月,闰月又在节气之后,则觉时节较晚,故大林寺之桃花晚开,实兼具二因素。庐山自六朝以来,如惠远、陶潜、白居易、朱熹诸名人,皆居住山南,盖以交通便利,可以供给家属朋友及生徒食用,此乃躬耕传法及讲学适宜之条件。至近岁西人辟山北牯岭之地,藉作避暑之用,斯前人所未尝梦见者,而大林寺遗址复于牯岭发现,尤可与乐天此文相印证也。前引韩昌黎和李正封过连昌宫诗,有「高甍巨桷压山原」之句,则连昌宫建筑于山上平坦之地。微之作此诗时,虽未身到其地,但亦应知此宫不在平地而在高原,所以三月清明前后,桃花犹可留滞于盛开将落之状态。遂有「更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簌簌」二句。
至若地域南北之关系,则北方较寒,故花开较迟,南方较暖,故花开较早,此为一般通例,不待详论。如陆游剑南诗稿壹柒临安春雨初霁云: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此诗世人习诵,无须赘释。所可注意者,第柒捌二句明言客杭州时犹在清明之前,而杏花已开放可卖也。惟曹寅楝亭十二种后村千家诗三节候门载杜牧清明七绝一首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诗收于明代千家诗节本,乃三家村课蒙之教科书,数百年来实唐诗最流行之一首。若究其出处,殊为可疑。今冯集梧杜樊川诗注,既不载此首,其补遗亦不收入,冯氏未加说明,不敢臆断。但此诗有「清明时节雨纷纷」及「牧童遥指杏花村」二句,似是在北方所作。考杜牧曾以监察御史分司东都(见新唐书壹柒肆杜佑传附牧传,并参孟棨本事诗高逸类杜舍人牧弱冠成名条。)然则牧之此清明七绝一首,或在此时所作耶?然无佐证。又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壹捌载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云:
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
寅恪案,冯氏于此卷卷首古今体诗四十七首下引查注云:「元丰二年己未正月在徐州任,三月后移知湖州道中作。」此题第壹首之楚王山,并第贰首之云龙山及放鹤亭皆在徐州。足证此二绝句明是在徐州任内,元丰二年三月之前所作也。宋代汴梁殿试亦在二月杏花开放时节。取东坡此二绝句与上引放翁七律一首相比较,则地域之南北与杏花开放之早晚关系,可以明瞭矣。
其二特别之原因为某一年气候暂时改变之关系。白氏文集壹春雪诗略云:
元和岁在卯,六年春二月。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上林草尽没,曲江冰复结。红干杏花死,绿冻杨枝折。
旧唐书壹肆宪宗纪上略云:
元和六年二月丙寅朔。三月乙未朔。闰十二月辛卯朔。
全唐诗第伍函韩愈伍辛卯年雪五古略云:
元和六年春,寒气不肯归。河南二月末,雪花一尺围。生平未曾见,何暇议是非。
寅恪案,元和六年辛卯二月小尽,其次日为三月乙未朔,适值清明节。是岁有闰十二月,在清明节后,即乐天所谓时节较晚之年,此年东西二都皆有大雪,杏花冻死,故可目此年之气候与其他一般时节不同也。又检窦氏联珠集叁窦庠陪留守韩仆射巡内至上阳宫感兴二首云:
翠辇西归七十春。玉堂珠缀俨埃尘。武皇弓剑埋何处,泣问上阳宫裏人。
愁云漠漠草离离。太乙句陈处处疑。薄暮毁垣春雨裏,残花犹发万年枝。
寅恪案,旧唐书壹伍伍窦群传附庠传云:
吏部侍郎韩皋出镇武昌,辟为推官。皋移镇浙西,奏庠为节度副使殿中侍御史,迁泽州刺史,又为宣歙副使,除奉天令,登州刺史,东都留守判官。
同书壹肆宪宗纪上略云:
[元和五年十月]以户部尚书韩皋为东都留守判东都尚书省事。[元和八年六月]以东都留守韩皋检校吏部尚书兼许州刺史充忠武军节度使。
故疑胄卿以东都留守判官之资格陪仲文巡内至上阳宫之时间,乃元和六年二月念九日寒食节。依窦氏绝句第壹首「翠辇西归七十春」句,盖从天宝元年下推至元和六年适为七十载。其实玄宗自开元二十四年后,即不再幸洛阳,此点窦氏及其他唐代文人固不详悉计算也。若揣测不误,则韩窦二氏之巡视上阳宫亦循唐代离宫于每年寒食节遣中使斫竹之通例耳。(窦氏绝句第壹首第肆句或者可与上引元微之元和四年所作上阳白发人篇中「近年又送数人来,自言兴庆南宫至」二句互相印证。盖元和四年距元和六年时间甚近,窦氏既于元和六年尚得见上阳宫内之宫人,则此宫人当是不久送来者,与微之诗「近年」之语,亦甚适合也。余详上论微之此诗节。)窦氏绝句第贰首第肆句之「残花」,当是杏花而非桃花。桃花虽通常在清明前后开放,此年之气候寒冷与往年不同,是以开放时间较迟,此为变例,即乐天诗所谓「红干杏花死」者,宜胄卿以残花目之。复据全唐诗第陆函李正封洛阳清明雨霁诗云:
李氏此诗为何年所作,虽不能考,但唐代洛阳寒食节时亦有春雨连绵之气候也。
其三特别之原因为人事忽有变动,杏桃二花开放之时间表面视之,似与常年不同,按诸实际,并无改易也。
太平广记壹伍肆李顾言条引温畬续定命录略云:
唐监察御史李顾言,贞元末应进士举。见[南]省东南北街中有一人徐吟诗曰:「放牓只应三月暮,登科又校一年迟。」明年,京师自冬雨雪甚,畿内不稔,停举。贞元二十一年春,德宗皇帝晏驾(寅恪案,旧唐书壹叁德宗纪下云:「贞元二十年正月癸巳帝崩。」),果三月下旬放进士牓。
权载之文集玖和九华观见怀贡院八韵略云:
上巳好风景,仙家足芳菲。地殊兰亭会,人似山阴归。滞兹文墨职,坐与琴觞违。丽曲涤烦虚,幽缄发清机。支颐一吟想,恨不双翻飞。
同书同卷上巳日贡院考杂文不遂赴九华观祓禊之会以二绝句申赠云:
三日韶光处处新,九华仙洞七香轮。老夫留滞何由往,珉玉相和正遶身。(原注云,时以沽美玉为诗题。)禊饮寻春兴有余,深情婉婉见双鱼。同心齐体如身到,临水烦君便祓除。
寅恪案,温氏谓贞元二十一年春,德宗晏驾,三月下旬放进士榜,与权氏诗题上巳日贡院考杂文不遂之语可互相印证。考载之不以进士出身,但三次主礼部试,其以沽美玉为试题,则在贞元二十一年。(见徐松登科记考壹伍)检旧唐书壹肆捌权德舆传载其卒于元和十三年,是前列两题乃权氏四十八岁时之作品,前一题为答其夫人寄怀之作,故第贰题以「申赠」为言,且「深情婉婉见双鱼」句即指其夫人所寄之书并诗也。兹综合上引唐摭言文苑英华续定命录,权载之文集等材料论之,则知唐代通常放进士牓时正值杏花开放。至若贞元二十一年放进士牓时在三月下旬,乃桃花开放之际,而与常年不同,斯实由此年有人事变动之故所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