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的灯光偏暗。
只有舞台入口处亮着一盏灯,把那一小块地面照得很清晰。
陈雨薇站在那里,手贴着自己的琴谱袋,指尖不动声色地收紧又松开。
不是紧张,更像是在调整呼吸的节奏。
工作人员在前面招呼她:
可以准备上场。
她轻轻应了一声,把围在手腕上的松紧带取下,指节在空气里缓缓活动。
动作安静,没有多余声响。
外面观众席的灯已经暗下来,只剩舞台中央那一束白光。
前一位选手的掌声还在散,像是被空气慢慢吸收干净。
她往前走了两步。
鞋跟踩在木地板上,发出很轻的声音。
江临舟站在侧台,看见她背影时,心里忽然安静下来。
她的步伐很稳,没有被刚才伊万的热烈影响,也没有被现场的气压推着走。
像是早就知道自己要在这里。
她在幕布旁停住一秒,轻轻呼气。
眼神从暗处向台上的光。
之后,她抬脚迈过去。
整个人被舞台的灯光慢慢照亮。
陈雨薇上台了。
1。李斯特《巡礼之年?第一年?瑞士》奥伯曼山谷>
2。拉威尔《夜之加斯帕德》之《水妖
3。李斯特《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三首钟
4。肖邦《叙事曲》第三号Op。
观众席里有人抬头瞥了一眼节目册上的信息。
来自华夏。
没有奖项记录。
之前从未听闻。
有些人看完就低头继续整理自己的衣服或记事本。
另一些人则带着审视意味打量她的身形??太年轻,太陌生。
他们的轻视并不是恶意,只是音乐会现场常见的惯性判断:
当一个名字从未听过,人们本能地会先把期待值放低。
甚至有个坐在前排的欧洲老太太低声嘀咕了一句,大意是:
又是个来试试水的孩子吧。
舞台上,陈雨薇站在钢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