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携小沙弥在寺庙门口等候,他们双手合十,向锦玄和梨月行上一礼:“两位施主远行需多多保重,福生无量天尊。”
“福生无量天尊!”“福生无量天尊!”锦玄和梨月齐声道,就此告别离开。
那小沙弥一边目送他们,一边低身问道:“慧圆方丈,那两位施主是什么身份啊,为何仅逗留两天,我寺就要闭门拒客七日?”
慧圆方丈轻抚长须,眼中精光散发,沉声应答:“待你做了方丈,自然会知晓。。。。。。”待马车拐过弯再也不见后,才回禅室打坐修行。
小沙弥盘起腿起势冥想,脑中疑问总是甩不掉,直到想出找师兄问问的解决之法,才算静下心来。
梨月透过车窗,张望卞都外的新奇世界,农田一望无际似海洋般辽阔,每隔三四块田地就有人员在上劳作,人人都弯着腰,腰间扎着布袋以装填废物杂草,手指间满是泥土,正缓慢前进着。
半大的小孩们按奈不住顽皮性子,纷纷抬起头来,向这一行人投来好奇目光。
她往上六代都未曾接触过土地,在国家全面脱贫后,已进入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
国家开始全面化工之时,约在三十年前,受水资源和空气污染,土地无力继续耕作,健康肉禽更是难得。自那便停止取用大量自然之物,转而大规模推广化学食谱,以维持人民营养所需。
大米仅在太空实验室产出,价比黄金,只有全球百分之一的人能日常食用,对于某位伟人为全球粮食所做的贡献,再无人吹举,她也不再清楚农业之艰辛。
若不是因为她是博物馆中一员,了解过近年重大历史进展,亦不会知晓出生前的现代文明演变。
锦玄骑马在侧,不停讲解这沿途风景和风土人情,直到口干舌燥,叫令车队停下,寻得个树下清凉之地修整。
梨月掀开侧帘,探头而出:“是不是骑马颠簸累了,陛下要不进马车内,在软垫歇下吧。”她正好借此,下车活动活动。
男子翻身下马,摇头朗声道:“朕不累,见此地绿荫浓密,不失为踏青赏春之所,阿梨可愿下来走走?”
她颔首,携锦玄向不远处丘坡上走去,四肢在久坐下僵硬万分,需他搀扶艰难上坡。
李公公正忙着把马车和众人,都往阴凉处牵引,派出四名侍卫踏步跟上二人,秀春也连忙跟随过来举伞遮阳。
此地地貌平坦偶有起伏,田地大部分被犁成方格,田块之间是浅黄色土道,在靠近山丘这侧农田成阶梯分布,最上方秧苗劲头极好。
只可惜梨月并不识得,她不禁疑惑问出声:“我瞧这片土地仅有两种作物,一个麦叶细长较为高挑,另一个叶片宽大呈深绿色,呈现两种截然不同之姿。”
锦玄嘴角噙着笑,着重介绍起庄稼作物来:“离我们脚下最近的作物是粟米,就是成台阶状田地那,你说的深绿色之处。再往下这周围大面积翠绿色是麦,我朝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就是此物。”
“那边青瓦屋头前方是麦菜,应是那户农家每日的蔬菜来源。而那茅草屋头侧方是萝卜,其园里还有苦苣、冬青、荳和菘。这家人虽住茅草房屋,其园内井然有序,定需花费不少心思打理,日后定能比肩那青瓦砖房。”
女子随那人介绍一一看去,目之所及,其枝丫叶片对于她而言,并无多大不同,深浅颜色及高低都极为接近,更难想象锦玄这般皇家子弟,如何分辨!
两人视线不约而同地朝一处望去,方正的池塘边,一青少年正坐在地上,身下垫着一团干枯稻草,随行装备十分简陋。
他手中支着一根鱼竿,上下不停动作着,鱼竿尖端不时地颤动,水面随之荡漾开来,泛起一圈圈涟漪。
少年身后,一纤细小女孩坐在小道旁杂草之上,个头约莫五六岁大小,她背影拢缩在一件宽大深蓝衣袍内,以衣裳下沿为垫。
小女孩偶尔侧头,眼中满是信任和依赖,少年则时不时回头,对其多有安抚,眼神充满疼爱。
锦玄见少年终于钓起一条,不禁大为叫好,一路上池塘并不多见,如此有趣一幕实属难得。
梨月抬眼望向他,柔声开口:“若陛下兴致正浓,不如就在此处附近寻得落脚之处,不知如此安排是否耽误行程?”
眼前这个池塘瞧着仅几里路程,只是乡间小道,马车难以下行,唯有骑马或步行通过。
高健男子笑着,爽朗道:“朕此次出行虽为春游,亦是体察民情,此行放假月余爱妃莫要多虑!”说完就牵着女子小手,飞奔下行。
土坡顺滑如绸,嫩草柔软,春日的清风迎面而来,带着花香和泥土之气,猛猛撞击身躯,所有的烦恼都似抛于身后,只留下满心舒畅。
梨月被他牵着,脚步轻快得像是在飞,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寻常人上太空不过半天时间,即便体验过快如火箭般速度,她亦从未有过这样的体验,心中满是新奇和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