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内,韩凌已经开始怀疑张震华。
作案动机有,脚印符合,难道这个案子就是眼前的中年男子干的?
可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能做到连杀三条人命吗?而且每次都是暴力袭击。
似乎……可以做到?。。。
巴特尔的录音文件被系统自动编号为IM-0,与十五年前那页日志上的编号恰好重合。任艺在后台看到这个数字时,手指顿住了。她调出音频波形图,发现整段四十一分钟的倾诉中,情绪曲线呈现出罕见的“U型反转”:前半段沉入谷底,压抑如深渊;而后半段,竟缓缓抬升,像一只湿透的翅膀终于挣脱水面。
她把这段数据发给陈默:“AI分析显示,希望值从最初的12%上升到68%,接近‘主动重建心理连接’的临界点。”
“不是我们救了他。”陈默回消息,“是我们让他知道,有人愿意为听他说一句话,翻山越岭而来。”
小舟没有参与讨论。他在返程的大巴上睡着了,手里还攥着那盘编号001的磁带。梦里他又回到了福利院地下室,少年时期的自己正坐在RE-001前,嘴唇颤抖却发不出声。而这一次,门外没有脚步走开,而是有人轻轻敲了三下门。
醒来时天已微亮,车窗外草原渐远,城市轮廓浮现。他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乌兰发来的照片:巴特尔站在“声音角落”前,正把一张手绘的卡片贴在MZ-007旁边。画上是一个男孩站在山巅,手中放飞一只纸鹤,天空裂开一道光缝。卡片背面写着蒙汉双语的一句话:“我说了,所以我在。”
小舟回了个字:“好。”
回到城市后,“回声行动”的节奏骤然加快。第二批设备已完成改装并陆续发货,第三批选址名单正在拟定。教育部论坛的筹备组频繁来电,确认演讲细节。但小舟始终心悬一线??他知道,巴特尔只是冰山露出的一角。那个滴答声快了1。3倍的钟、沈培遗留的日志、以及“倾听工程”背后未被公开的真相,仍在暗处低语。
他决定打开尘封已久的档案箱。
那是沈培离职前留在实验室的最后一口铁皮箱,编号LH-97,二十年来从未启封。韩凌拿到法院特批令后亲自取回,交到小舟手中时说:“你确定要看吗?有些门一旦推开,就再也关不上了。”
箱子用铜锁扣着,钥匙藏在底部夹层。小舟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把它取出,指尖沾满锈屑。打开瞬间,一股陈年纸张与樟脑混合的气息弥漫开来。里面整齐码放着三百二十七盒微型录音带,每盒标签上都写着编号和简短描述:
>LH-001:母亲离家当晚独白
>LH-0:目睹车祸后沉默七日首次发声
>LH-189:被欺凌者睡前自问“我是不是活该”
最底下是一本黑色封皮笔记本,扉页印着一行钢笔字:“所有伤痛都值得被听见,哪怕世界选择装聋作哑。”
小舟翻开第一页,心跳几乎停滞。
**“倾听工程”实验守则(内部草案)**
1。每位参与者必须在完全自愿前提下录音,禁止任何形式诱导或施压。
2。所有录音内容严格匿名处理,仅限项目组核心成员解密查阅。
3。建立情绪追踪模型,对高危个体进行干预预警。
4。禁止将录音用于学术发表、媒体报道或其他非疗愈用途。
5。**若发现录音者存在持续自我伤害倾向,应立即启动心理介入程序,并通知监护人。**
6。**不得制造‘回应幻觉’。机器不会说话,也不应回话。**
可就在第六条下方,被人用红笔狠狠划掉,补上一句潦草批注:
>“他们不需要真相,他们需要希望。
>给他们一个‘被听见’的感觉,比什么都重要。”
落款日期是2003年11月14日,正是“倾听工程”正式终止前三天。
小舟继续往下翻,发现后续几十页记录已被撕去大半,只剩零星碎片。但他拼凑出关键信息:当年项目并非因资金断裂关闭,而是因为**部分研究人员私自开发了一套“虚拟回应系统”**??通过AI合成语音,在深夜自动播放预设安慰语句,如“我在这里”“你不孤单”。起初只是测试功能,后来竟发展成全天候循环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