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让孩子自由表达情绪,会让他们变得软弱。可我想问:为什么非得压抑才算坚强?
为什么一个孩子说‘我很痛苦’,就要被当作矫情?
为什么我们必须等到跳楼、割腕、休学之后,才肯坐下来听他说完一句话?”
他的声音渐渐提高。
“在过去一年里,我们班有十三个同学提交过‘求助录音’。其中八个曾在深夜独自哭泣超过两小时,五个有过轻生念头,三个尝试过自我伤害。
但他们现在都还在上学,都在笑,有的甚至参加了演讲比赛。
不是因为我们给了他们答案,而是因为我们终于学会了??**先听,再说**。”
台下一片寂静。有人低头擦拭眼角,有人默默点头。
小舟拿出一张照片,举起来。
“这是我梦见的妈妈。我把她画下来,埋在槐树下。因为现实里我没有妈妈,但我可以选择记住什么样的爱。
而这,就是‘回声’给我的最大礼物??**它让我明白,即使没人对我说‘我爱你’,我也值得被听见**。”
最后一句话落下,全场起立鼓掌。
沈培走上台,亲自握住小舟的手。他摘下眼镜,擦了擦眼睛:“谢谢你。你说出了我们这一代教育者,一直回避的东西。”
会议结束后,教育部当场宣布:将在三年内完成“回声校园计划”全国覆盖,首批投入专项资金两亿元,并设立“倾听教师”专项认证制度。
当晚,四人聚在酒店餐厅吃饭。小舟破天荒点了杯橙汁,举杯说:“敬布老虎,敬录音机,敬每一个敢说‘我还在这里’的人。”
韩凌笑着碰杯,却在放下杯子时,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一条新邮件提醒。
发件人未知,标题只有一个词:**林昭**。
他点开,附件是一段未命名音频。播放后,是一个苍老而熟悉的声音:
>“如果你听到这段录音,说明我已经不在了。
>这是我最后一次调试MZ-007系统的备份日志。
>很遗憾,当年我们没能说服世人:倾听本身就是治疗。
>但现在,我看到了你的报告,看到了那些孩子的脸,听到了他们的声音。
>我想告诉你们??
>**你们做得比我勇敢,比我坚持,比我更有希望**。
>请继续下去。不要怕慢,不要怕小,不要怕别人说你们天真。
>因为正是这些微弱的声音,终将汇成时代的回响。”
录音结束,韩凌久久不能言语。
窗外,北京的灯火如星河铺展。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传承,而是一场接力。
几天后回到福利院,院子里多了十几个孩子种下的新树苗。每棵都挂着一个小木盒,里面藏着一段录音、一封信,或一幅画。
小舟把自己的铁盒重新挖出来,打开看了看,又小心翼翼埋回去。
“等十年后再开。”他说。
韩凌站在槐树下,抬头望着光秃的枝桠。冬天过去了,春天正在路上。
他摸出录音笔,按下录制键:
>“林昭教授,您听到了吗?
>灯,真的亮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