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我不是天才刑警 > 第154章 袭击(第2页)

第154章 袭击(第2页)

>“今天食堂阿姨多给我打了半勺菜,我觉得她可能喜欢我。”

>“我发现楼下的流浪猫会在我放学时蹲在车棚等我,我给它起了名字叫‘周四’,因为它是周四出现的。”

>“我偷偷把我爸的剃须泡拿去吹泡泡了,结果他发现了也没骂我,还问我好不好玩。”

“这些算‘精神废料’吗?”韩凌看着镜头,“还是说,正是这些没人觉得重要的话,构成了一个人活着的真实质地?”

他接着讲述了小舟的故事,讲到“虎眼还在亮”时,直播间弹幕忽然刷过一片“泪目”。

最后,他展示了那份《共感伦理守则》,逐条解释平台如何保护隐私、杜绝滥用,并宣布:即日起,“回声”将每年发布独立第三方审计报告,接受公众监督。

直播结束半小时后,赵婉如发来一条短信:“你让我想起了林昭当年在学术会上说的话??‘治愈始于尊重,而非纠正。’”

风波渐渐平息。五月初,首个由“回声”用户自发组织的线下互助会成立,命名为“灯芯社”。成员全是曾发布过高危录音并成功走出困境的年轻人。他们定期聚会,轮流担任倾听者,不提建议,不说“你应该”,只说“我在”。

而“记忆食堂”南区分站迎来一位特殊主厨??周素芬的儿子陈默。这个曾在MZ-007项目中作为实验助理的年轻人,二十年来隐姓埋名,辗转各地从事临终关怀工作。他在母亲遗物中找到了韩凌留下的联系方式,主动提出加入。

“我妈常说,食物是另一种语言。”他在首场活动中端着一碗热汤面说,“她说,当你说不出话时,至少还有温度能传递过去。”

那天晚上,他讲了一个故事:

>“F-12,是个烧伤女孩。她脸上有疤,从不照镜子。我们让她每天对着录音机说一句‘我喜欢自己’,她说不出,就改成哼歌。三个月后,她录了一段清唱,《茉莉花》。她说:‘这首歌不嫌弃我的声音,所以我也不嫌弃我自己了。’

>后来项目终止,她消失了。去年,我在一家康复医院做志愿时,遇到一个护士。她哼歌的样子特别熟。我鼓起勇气问:‘你以前……是不是参加过什么心理实验?’

>她愣住了,然后笑了:‘你是说那个让我唱歌的项目吗?我现在每天都照镜子,还谈恋爱了。’”

台下寂静无声,有人悄悄抹泪。

韩凌坐在角落,想起自己最初接手疗养院旧址时的迷茫。那时他以为自己是在整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现在才明白,他只是打开了一扇门,让那些曾被强行关闭的声音,重新流淌出来。

六月的第一天,槐树苗抽出嫩绿新叶。小舟带来一台旧式录音机,是张建国从废品站淘来的。“我想让它天天听着声音长大。”他说。

于是,每个清晨,福利院的孩子们都会轮流对着录音机说一句话。有的说梦,有的讲故事,有的只是大声念课文。录音带循环播放,嗡嗡的电流声混着童音,在树影间轻轻荡漾。

某天夜里,韩凌加班归来,路过树旁,听见录音机正播放一段熟悉的声音??

>“我也要成为别人的灯。”

是他自己笔记本上的那句话。

他怔在原地,忽然明白:有些光,一旦点燃,就不会再灭。

周末,“灯芯社”组织了一场城市夜行活动,路线从南湖公园长椅出发,途经福利院、记忆食堂北站、废弃粮仓,最后抵达疗养院旧址。参与者每人手持一盏纸质灯笼,内置录音笔,里面录着他们最想被听见的一句话。

韩凌走在队伍中间,手中灯笼里放着那段老人讲述蓝裙子的录音。当他经过老井边那棵槐树时,小舟忽然跑过来,把一只小小的布老虎挂在树枝上。

“这是替妈妈挂的。”他说,“她说,只要虎眼还亮着,就说明有人记得。”

夜风拂过,树叶沙响,仿佛无数低语在空中交汇。

抵达终点时,所有人围成一圈,依次播放录音。没有掌声,没有评价,只有安静的聆听。当最后一段声音落下,韩凌打开手机,收到一条匿名消息:

>“我听了三年‘回声’,今天第一次按下录制键。我说:‘爸,我原谅你了。’

>刚发出去,就收到了回应。

>是我妹妹的声音:‘哥,我一直等着你这句话。’”

他抬起头,星空如洗。

回到办公室,他在《共感伦理守则》末尾添上新的一条:

>“我们无法保证每一段声音都能得到回应,但我们可以确保,每一个想要说话的人,都有权利被认真对待。”

窗外,晨光微露。远处传来扫帚划过地面的声音,清洁工阿姨哼着不成调的歌。韩凌打开“回声”后台,看到最新一条用户留言:

>“谢谢你们让我知道,即使没人回应,说出来本身,也是一种回家。”

他轻轻点击“已阅”,合上电脑。

桌角的笔记本翻开新的一页,墨迹未干:

>“真正的勇敢,不是不怕痛,而是痛着,仍愿意开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