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状元郎 > 第三六七章 改换门庭(第1页)

第三六七章 改换门庭(第1页)

合江县,苏家大宅。

午饭后,老爷子和老太太坐在躺椅上,一边晒太阳,一边看着金宝儿带着喜宝和冬哥儿在廊下叽叽喳喳过家家。

老爷子一脸的喜乐平和,丝毫不觉得孙子辈吵。

老太太更是……耳背。。。

雨后的南宁,空气湿润而清冽。苏录站在川南书院旧址的操场上,望着学生们排成整齐方阵,在晨光中齐声朗读《识字课本》第一章。他们的声音穿透薄雾,回荡在山谷之间,仿佛十年前那场大火焚烧殆尽的一切,正一寸寸从灰烬里重生。

他手中握着阿?留下的那页纸,已用油纸仔细封存。昨夜他辗转难眠,反复摩挲那行小楷,像是在确认一个奇迹的真实??那个曾因口吃被族人视为不祥、躲在祠堂角落抄书的小女孩,竟以沉默十年换来了这一句轻如羽毛、重若山河的告白:“我想当老师。”

这不是结束,而是开端。

午后,广西布政使司送来急报:湖南学政联名上疏,称“政务学堂”所授实务课程“偏离圣道”,请求朝廷收回成命;江西数县乡绅集资刊印《卫道录》,痛斥苏录“以算账判案代经义,使士子沦为胥吏”;更有甚者,福建一位致仕御史在族中祠堂焚香发誓,若新科进士皆出自“实政策问”,则其子孙永不再赴科场。

苏录将奏报送至京中御前政务会议,并附批语:“欲灭文明者,惧于民智开;惧民智开者,必托‘卫道’之名行锢世之实。今有童子能核赋册、察冤狱,胜过百篇八股空文。请陛下明鉴:国之所赖,是会写诗之人,还是会办事之人?”

三日后,皇帝朱批下达:“自今日始,凡阻挠政务学堂招生、毁谤实学课程者,视同抗旨。各地官府须保障学子安全入学,违者以渎职论处。”诏书加急八百里传驿,沿途州县纷纷张榜公示。然而风波未平,一场更大的风暴已在江南酝酿。

六月初,苏州府发生“焚塾案”。一群maskedmen夜袭城郊一所平民义塾,纵火焚烧校舍,砸毁课桌黑板,临走前还在墙上用炭笔写下血红大字:“乱臣贼子,教坏良家子弟!”幸有巡夜更夫及时发现,学生全部逃出,仅一名老塾师为抢救课本葬身火海。

消息传到南宁,苏录当即起身北上。途中经江西九江,见江边码头已有孩童围坐石阶,就着夕阳余晖默写乘法口诀。他驻足倾听,忽闻身后有人冷笑:“这便是苏相公的功业?让天下人都变成记账先生!”

回头一看,乃是一位身穿青袍的老年儒生,手持竹杖,眉目间透着孤傲。此人正是曾任翰林院编修的李?,早年因抨击朝政贬谪归乡,闭门著书十余年,素有“江南理学宗师”之称。

苏录拱手行礼:“李先生高义,晚生久仰。”

李?冷声道:“不必虚礼。我只问你一句:孔子曰‘君子不器’,你却教人专务刑名钱谷,岂非把读书人降为工具?礼乐教化何在?仁义廉耻何存?”

苏录静静听着,良久方答:“先生所忧,我亦思之多年。然我去岁走访凤阳,亲眼见一妇人因不识字,误将砒霜当作石膏入药,致全家七口暴毙。官府查案时,主审推官竟也不通医理,反责死者‘无知取祸’。此类事每年不下千起。请问先生,此时讲‘君子不器’,可救得活人否?”

李?语塞。

苏录继续道:“我不否认圣贤之道重要,但若百姓连命都保不住,谈何修身齐家?若官员连账目都看不懂,谈何治国平天下?所谓‘器’与‘道’,本不该对立。一个真正懂律法的推官,断案公正,使冤屈得伸,难道不是践行仁义?一个精通水利的知县,兴修堤坝,免万民遭灾,难道不是施行德政?”

他目光沉静:“所以我主张??先做实事,再论大道。等人人都能吃饱穿暖、识文断义,我们再来谈‘从容中道’,可好?”

李?久久无言,最终长叹一声,拄杖而去。翌日清晨,苏录启程时,却发现岸边多了一辆马车,车夫说是“一位老先生雇的”,车上还留有一函,内藏一部手抄《孟子集注》,扉页题字:“愿随君同行半程。”

苏录含泪收下。

抵苏州后,他未入住官驿,而是径直赶赴义塾废墟。焦木残垣间,尚有几页烧剩的课本散落泥中,上面“天地玄黄”四字虽被烟火熏黑,仍清晰可辨。他在瓦砾堆中跪坐良久,随后命人收集所有残片,带回京城,置于政务学堂纪念馆中央。

当地官员战战兢兢禀报,已逮捕两名嫌犯,供出幕后主使为苏州巨富沈万昌。此人家族三代科举出身,族中有进士五人、举人十余,向来以“诗礼传家”自居,曾公开扬言:“宁可绝嗣,不让子孙读政务学堂!”

苏录亲自提审沈万昌。堂上,这位白发苍苍的乡绅昂首不跪,冷笑不止:“你是要杀我立威吗?尽管动手!但我告诉你,你改不了天命!士农工商各有本分,你们让种田的识字、女子应试、商贾议政,这是颠倒纲常!不出十年,天下必乱!”

苏录摇头:“你说错了。不是我要改变秩序,而是时代已在改变。你在书房读《春秋》的时候,岭南农民已在用新式犁耕田;你在祠堂祭祖的时候,四川女子已在学堂教算术。你以为你在守护传统,其实你只是想守住特权。”

他站起身,声音低而有力:“你知道那位死去的老塾师是谁吗?他是嘉靖六年乡试榜眼,名叫周文渊。当年他曾有望入阁拜相,却因直言触怒权贵,贬官外放,最后流落至此,甘愿每月领三斗米,教三十个穷孩子识字。他说:‘若无人传灯,文明便真的灭了。’”

沈万昌脸色微变。

苏录缓缓道:“现在,我给你两个选择。一是押送京师,按《学堂保护令》以谋逆罪论处,抄没家产,子孙三代不得应试。二是??捐出你名下二十万亩良田,折价兴建一百所乡村义塾,由政务学堂统一管理师资课程,你亲自监督执行,直至去世。”

堂下一片哗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