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状元郎 > 第三六六章 家族荣耀(第1页)

第三六六章 家族荣耀(第1页)

翌日天亮,泸州城上香烟缭绕,人头攒动。

省城二十九日秋闱放榜,但二十八日就开始报捷,州公所也会在第一时间将诸位老爷的捷报传回。

快船顺江而下,不出意外的话,今天上午就会到泸州。

泸州。。。

北风卷过桂林山道,苏录踏雪而行,衣襟上沾满霜花。他没有骑马,也没有乘轿,只背一只旧竹箧,内藏新君诏书与阿?的策论抄本。聂豹欲随行护送,被他婉拒:“你留下,替我盯住广西吏治。若有人借‘文官改制’之名安插私党,便以我名上奏。”言罢一笑,步履更疾。

沿途村落皆已复耕,田埂边常见孩童蹲地习字,用炭条在石板上临摹“共和”二字。有识得他的老农远远跪下,高呼“苏先生万安”,却被孙子拉起:“爷爷,苏先生说不必跪,要挺直腰说话。”老人怔了片刻,竟真的站起身,颤巍巍拱手作揖。苏录驻足回礼,眼眶微热。

入湖南境,连日阴雨。一日宿于辰州驿馆,夜半忽闻墙外喧哗。原是几个落第秀才聚饮,酒酣耳热之际议论朝政。“如今连峒人女子都能中解元,我等十年寒窗反倒不如蛮女?”一人拍案怒骂,“苏录乱制,毁我士林纲常!”另一人冷笑:“你们还看不透?他就是要让百姓都识字,好听他一人号令!将来天子也不必科举了,直接从村塾里选官便是。”

苏录静立屏风后,听得真切,却未出声。次日清晨,他在驿馆墙上提笔写道:“昔孔子设教杏坛,未问出身;今学堂遍地,岂分夷夏?诸生若恨才不被用,何不返乡授徒,使后辈免蹈尔等覆辙?”落款不署官职,唯书“川南苏弘之”。

消息传开,湖广学政震怒,欲追查题壁之人,却被当地知府拦下:“此字迹与《启蒙课本》如出一辙,怕真是苏先生所写。大人不妨想想,十年前全府能识百字者不足三百,如今仅辰州一县就有蒙学四十七所。这些孩子将来谁来教?难道还靠那些只会吟诗作对、不懂算术律法的老夫子吗?”

与此同时,京中风云再起。杨廷和虽已致仕归乡,其门生故吏仍盘踞六部要津。新君初立,锐意革新,然内阁首辅循例由三朝元老蒋冕执掌,此人表面恭顺,实则暗结旧党,对“政务学堂”提案百般推诿,称“官员自有铨选之法,岂可效村学儿戏?”户部更以“国库空虚”为由,拒拨筹建经费。

苏录抵京当日,正值早朝争议此事。皇帝见其风尘仆仆而来,忙命赐座,急问改制方略。苏录不慌不忙取出一路所记民情簿册,呈于御前:“陛下可知,去年全国因不识字而错领赈粮者达三千余户?因看不懂契约被夺田产者一万两千七百余起?更有妇人误服药单致死,幼童抄写告示漏字遭杖责……此非民愚,乃官弃也。”

殿中寂然。皇帝翻阅案例,手指微颤。其中一页夹着一张孩童画图:歪斜线条勾勒出一间烧塌的屋子,旁边站着三个小人,一人手中举着半片焦纸,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学”字。画角题字稚嫩:“坏人放火烧学堂,我不怕,我要再上学。”

“这是太平府遇难学生李小禾的妹妹所绘。”苏录声音低沉,“她兄长死时怀里还揣着没写完的作业。臣问她恨不恨,她说:‘我恨他们不让我读书。’陛下,百姓所求不过一字之明,一线之光。若朝廷连这点光明都不肯给,何谈‘共”和’?”

皇帝霍然起身,将画卷掷于阶下:“传旨!即日起,‘政务学堂’列为国策,选址就在原锦衣卫北镇抚司旧址??那曾是囚禁忠良之地,今日起要变成培育清流之所!”又指蒋冕道:“卿若不愿主持,朕另择贤能。”

蒋冕面如土色,只得伏地应诺。退朝后,苏录却被召入暖阁密谈。皇帝屏退左右,低声问道:“弘之,朕知你心中另有打算。这‘政务学堂’,你究竟想怎么办?”

苏录抬眸直视天子:“臣请废除‘八股取士’旧制,改试实务三科:一曰‘民事判牍’,考断案析理之能;二曰‘钱谷核算’,验经世致用之才;三曰‘边情对策’,察安邦定国之略。每科皆须实地操演,不合格者不得授官。”

皇帝倒吸一口冷气:“如此一来,天下举子十年苦读岂非尽付东流?”

“正是要让他们明白,”苏录目光如炬,“做官不是为了背几句圣贤话去混功名,而是为了替百姓办事。若连一县账目都算不清,如何理财赋?若不知律令条文怎用,如何断冤狱?若不懂农田水利,如何劝农桑?陛下欲强国,先得换脑。”

良久,皇帝缓缓点头:“准奏。但需徐徐图之,莫使天下骚动。”

苏录却摇头:“改革若畏首畏尾,终将一事无成。臣愿亲自督考今年会试,凡敢舞弊徇私者,无论亲疏,一律严惩。”

三日后,诏令颁行:本届会试增设“实政策问”一场,由苏录亲自主持。试题密封送达各贡院前夜,东城一处私宅内灯火通明。几名礼部郎中围坐密议,一人咬牙切齿:“苏录这是要断我们子孙之路!我家侄儿苦读八股二十年,如今叫他去算税赋、审案子?笑话!必须想办法泄题,让他颜面扫地!”

计议已定,飞鸽传书连夜送出。岂料刚放出信鸽,窗外黑影一闪,两名锦衣卫破门而入,当场查获试题抄本与联络名单。主谋者竟是礼部侍郎王瓒,其书房暗格中还搜出江南士绅贿赂账册,金额高达十万两白银。

此案震动京师。皇帝怒斥:“朕尚未登基,尔等便已结党营私至此!”当即下诏将王瓒革职查办,牵连贬谪者四十余人。同时宣布:本届会试所有考生统一重考“实政策问”,由苏录带百名太学生现场监考,每人配备专用砚台与墨条,防止夹带。

考试当日,贡院内外戒备森严。三千举子入场时人人面色凝重。第一题发下:给出某州三年灾荒赈银记录,请核查是否存在虚报冒领,并写出查证步骤。许多考生抓耳挠腮,竟不知从何下手。有人偷偷翻袖中夹带的小抄,却发现全是八股范文,毫无用处。

反观广西、江西等地考生则神情从容。尤其一位身着粗布短衫的年轻女子,在纸上列出详细流程:先比对户册人口,再抽查受灾村庄,最后访查里正胥吏言行是否一致。末尾还附言:“若发现贪腐,应立即上报按察司,并公示结果以安民心。”

苏录巡视至此,久久驻足。他认出了这个字体??是阿?。原来她不仅中了解元,更一路考至会试。此刻她低头专注答题,眉宇间再无当年怯懦,唯有沉静坚毅。

三场考毕,阅卷开始。传统经义文章依旧华美工整,但“实政策问”答卷却良莠不齐。苏录带领团队逐份批阅,将优秀者分类归档,劣等者一一标注问题。最终录取名单拟定,前十名中有六人来自南方新办学堂,三人出身寒门,唯一一名勋贵子弟因核算错误被刷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