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般地,十里八乡的孩子陆续归来。有个独臂少年,是学堂被焚时唯一逃生者,如今主动担任助教,教弟妹们背诵“仁义礼智信”。一名寡妇每日挑水做饭,只为让孩子能安心读书。她说:“从前我不懂,为何男人打仗,女人就得守寡。现在我知道了,因为没人告诉我们律法怎么说。我要让我的女儿长大后,能站在公堂上为自己说话。”
三个月间,十七座草棚学堂拔地而起。学生们不仅学写字,还学会记账、读告示、写诉状。苏录更推动各村成立“识字会”,由识字者轮流值班,替全村读信、核税单、录契约。一时间,官吏不敢轻易欺瞒,豪强收敛爪牙。
与此同时,他命弟子秘密调查屠杀真相。线索最终指向一名退役参将,此人早年曾因贪腐被苏录举报罢官,怀恨在心,竟勾结外敌,策划血案。证据确凿后,苏录不待朝廷批复,直接将案卷抄送都察院,并附信一封:“杀人者可诛,但真正该杀的,是让百姓不敢识字的制度。”
此案震动朝野。皇帝震怒,下令彻查军中积弊,罢免将领三十余人。同时下诏全国:“凡毁学堂、害师长者,无论官民,一律凌迟处死。”并特批巨额经费,用于重建南方蒙学体系。
冬至日,苏录在太平府举行“识字大考”。三千余名学生齐聚古榕树下,无论男女老幼,皆执笔答卷。题目只有两道:第一题,写出你名字的意义;第二题,请给十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
阅卷之夜,苏录翻看答卷,泪湿衣襟。有女孩写道:“我叫阿兰,意思是山间的兰花。我希望十年后,我能当一名先生,教更多女孩写字。”有个老人写信给自己:“老李啊,你七十岁才学会写‘我’字,别嫌晚。明年你要试着写‘自由’两个字。”
他提笔在试卷堆上写下批语:“每一个试图书写命运的人,都是英雄。”
翌年春,朝廷正式推行“全民蒙学令”:凡六岁以上儿童,无论贫富贵贱,皆须入学三年,学费由屯田盈余支付。落第举人优先录用为师,每任教满五年,可获贡生资格。一时间,举国兴学,书声四起。
苏录却悄然辞去翰林院修撰之职,仅保留储才馆总教习身份,常年奔波于南北各地。有人不解,问他为何放弃高位。他指着田野间奔跑的孩童说:“你看他们,眼睛亮得像星星。这才是真正的功名。”
嘉靖八年,苏录五十寿辰。皇帝亲书“教化天下”匾额相赐。全国各地送来贺礼,最多的是学生们亲手制作的识字牌、手抄课本、图画日记。最特别的是一块石碑,来自川南旧地,上面刻着当年被焚毁的“川南书院”匾额全文,背面则是数百名学生的签名??他们全是当年逃散学子的后代。
当晚,苏录独坐灯下,取出老师萧提学留下的那方旧砚。砚底刻着“守静笃”三字,边缘已有裂痕。他轻轻抚摸,仿佛看见老人在风雪中转身离去的身影。
忽然门外喧哗,聂豹披雪而入,手中捧着一份邸报:“弘之!你猜怎么着?今年科举,头名解元是个广西峒人,名叫阿???就是当年不会说话的那个女孩!她的策论全文引用《国本论》,说‘治国先治愚,强国先强心’!主考官差点没敢取她,还是皇帝亲自看了文章,拍案叫绝!”
苏录怔住,继而大笑,笑声中带着哽咽。
“阿?……她终于开口了。”
十年光阴,如江河奔涌。当初那个沉默的女孩,如今竟以锦绣文章响彻天下。而她的第一句话,竟是老师教的那句:“天地玄黄,日月盈昃。”
次日清晨,苏录登上桂林七星岩最高处。晨雾弥漫,远处村落炊烟袅袅,隐约传来孩童齐诵之声:“人之初,性本善……”
他闭目聆听,嘴角微扬。
这时,一名小童跑来递上一封信,说是钦差连夜送达。拆开一看,竟是新君亲笔:
>“朕每日晨读《识字课本》,已能自核内库账目。昨日查出尚膳监虚报菜银八百两,当场杖毙二人。苏卿所言极是:天子亦需学习。今特诏卿回京,主持‘文官改制’,裁冗员,清吏弊,设‘政务学堂’,培育实干之才。勿辞劳苦,共成盛世。”
信末附一小行字:“朕梦中常见一队孩子举着灯笼走路,每人灯笼上写一个字。连起来是??‘民’‘智’‘开’‘则’‘国’‘不’‘亡’。”
苏录仰望苍穹,雪花静静落在眉梢。
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会有更多的焚书之夜,更多的血雨腥风,更多的权贵阻挠。但他也清楚,当千万双粗糙的手握起笔杆,当千万张嘴唇读出第一个字,当千万颗心因理解而觉醒??
任何力量都无法再让这片土地重回黑暗。
他整了整衣冠,对着南方深深一揖,然后转身踏上北归之路。
身后,朝阳破云而出,照亮了层层叠叠的青山。
山脚下,一座新建的学堂响起清脆铃声。
黑板上,一位年轻教师正带领学生练习新学的词:
“共??和??”。
粉笔灰簌簌落下,如同春日初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