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状元郎 > 第三六四章 解元郎(第2页)

第三六四章 解元郎(第2页)

他们只得绕道西山,暂居一座破庙。是夜大雪纷飞,苏录展纸挥毫,彻夜撰写《国本论》。文中痛陈:“今之危局,不在外患,而在内溃。官不知民艰,民不信官政。八股取士,徒养腐儒;胥吏操权,鱼肉乡里。欲挽狂澜,必先启民智。民智开,则贪蠹难藏;民志强,则邦国安。”

五日后,太子薨逝。讣告传出,举城缟素。杨廷和亲自主持丧礼,借机清洗东宫旧臣。苏录的名字被列入“朋党名录”,通缉令贴满九门。聂豹冒险潜入宫中,试图面见皇帝,却被江彬余党伏击,险些丧命。

危急关头,一封密信送至西山。署名是王守仁。信中写道:“阳明山中,已有弟子三百,皆愿为公执鞭。若京师不可居,何不来赣南共举大业?”

苏录沉默良久,提笔回复:“天下之病,在庙堂不在山林。我若避世,便是负了千万双正在学习写字的眼睛。”

正月初六,紫禁城突降奇诏:皇帝亲笔批阅《国本论》,称“见解超卓,足补朝议”,特许苏录以布衣身份参与廷议。百官哗然。杨廷和怒斥司礼监:“这是谁敢擅改御批?!”太监们低头不语??他们也想知道,那晚是谁把奏疏放在了皇帝枕边。

初八廷议,议题为“嗣君人选”。宗室诸王蠢蠢欲动,勋贵集团各怀异志。苏录列席末位,静听群臣争论。有人推举兴王之子,有人主张迎立周王后裔。正当纷争不休,苏录起身奏道:“臣有一策,或可解此困局。”

满殿寂静。

他徐徐展开一幅舆图:“当今之势,非选贤即乱。不如仿汉宣帝故事,择宗室子弟年幼聪慧者,置于‘皇储学堂’培养。学堂当设识字、算术、律法、农政、兵略五科,由文官武将轮流执教。十年之后,谁能通晓民意、熟知政务,谁便继大统。如此,则国本稳固,权奸难逞。”

此言一出,犹如惊雷贯耳。兵部尚书刘源惊讶道:“你是说,让未来的皇帝先做个学生?”

“正是。”苏录正色道,“天子亦需学习治国。若他连百姓如何纳税都不懂,如何裁决军国大事?”

殿上陷入长久沉默。忽然,一个苍老的声音响起:“好!这个主意好啊。”

众人回首,竟是久不出宫的老太妃张氏。她拄杖而来,目光炯炯:“先帝幼时不通文墨,被宦官欺瞒多年。若当年有个学堂管教,何至于此?”

皇帝闻言落泪,当场拍板:“就依苏录所奏,设‘储才馆’,即日筹建。”

杨廷和面色铁青,却无法公然反对。但他并未罢休。三日后,他授意刑部立案,追查苏录在四川期间是否“勾结叛逆”。证据之一竟是刘缨账册副本??有人举报此物系伪造,意图动摇藩王根基。锦衣卫奉命搜捕相关证人,泸州一位曾协助誊抄的老吏被捕后受刑不过,招供“确系虚构”。

消息传来,苏录仰天长叹。他知道,老师留下的利剑,终究会伤及自身。但他亦明白,真相不会永远被掩埋。

清明前夕,他主动投案。狱中条件恶劣,蚊鼠横行。他每日以指蘸水,在墙上默写《千字文》。看守奇之,问他何苦如此。他答:“我要记住每一个字,因为它们是光。”

五月十二,天气闷热。忽有狱卒慌张来报:宫中火起,疑似江彬残党作乱。紧接着,聂豹披甲持剑闯入牢房:“快走!皇帝驾崩了!京师大乱!”

苏录摇头:“我不走。若此时逃狱,便是坐实罪名。我要堂堂正正走出去。”

话音未落,一队禁军冲至,为首将领高呼:“奉新君之命,赦苏录无罪,即刻入宫!”

原来,储才馆首批学员已开始授课。那位年仅十岁的皇子,在课堂上读到《识字课本》中“官不得私赋税”一句,问先生:“当今有无此类事?”先生不敢答。孩子又问:“苏录先生写的,可是真的?”

侍读如实禀报。新君感慨万千,提笔写下第一道圣旨:**“苏录为民立命,为国开智,功在千秋。自即日起,恢复其解元功名,授翰林院修撰,兼储才馆总教习。”**

出狱那日,京城百姓夹道相迎。有人高呼:“苏先生回来了!”孩童们争相背诵课本中的句子。苏录站在马车上,望着长安街两侧飘扬的识字旗幡,眼中含泪。

当晚,他独坐书房,取出珍藏多年的《启蒙识字课本》初版。翻开扉页,上面写着一行小字:“致所有不愿再做睁眼瞎的人。”

他提笔添了一句:

**“历史不会记住谁考了第一,只会记住谁点亮了第一盏灯。”**

翌日清晨,阳光洒进窗棂。苏录穿上崭新的官服,走向皇宫。在他身后,无数间学堂同时响起琅琅读书声。

那声音穿越街巷,越过城墙,飘向远方的田野与山岗。

一个新时代,正随着千万个稚嫩的发音,缓缓降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