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状元郎 > 第三六二章 捷报频传(第1页)

第三六二章 捷报频传(第1页)

“什么报喜?”众人一脸茫然。

“中举喜报啊!”田总管激动道。

“不是明天才放榜吗?”朱子和问道。

“所以今天报喜啊!”田总管一拍大腿道:“快点吧,人都到门口了!”

“哦,这样啊。。。

轿帘掀开,秋阳斜照进轿厢,萧提学整了整衣冠,率先步下轿来。杨慎紧随其后,袍角微扬,眉宇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苏录落在最后,脚步沉稳,目光扫过巡抚衙门前那对石狮,眼中掠过一抹冷意。

“走吧。”萧提学低声催促。

三人刚踏上台阶,便见布政使刘中已候在门侧,拱手相迎。他面上带笑,可眼底却浮着倦色,显然昨夜未眠。苏录心下一动??这位藩台大人,怕是已被朝中风向搅得寝食难安了。

堂上,刘缨端坐主位,银发如雪,神情慈和却不失威严。他抬手让座,又命人奉茶,待众人落定,方才缓缓开口:“今日一见,实乃欣慰。蜀中多才,自古有之,然如你等少年英杰齐聚一堂者,近三十年未尝得见。”

杨慎欠身笑道:“中丞谬赞,晚生愧不敢当。”

“不必谦辞。”刘缨摆手,“你二人皆负盛名,一个出自宰辅之家,文章早登玉堂;一个寒门崛起,以实学震动川南。你们之争,非为私怨,乃是道统之辩、治世之择。”

此言一出,满堂俱静。

苏录垂眸不语,指尖轻叩膝头。他知道,老中丞看似温言勉励,实则已在点破眼下大势??杨慎背后是内阁权臣,而自己所倡“复祖制”,却是动摇现行体制根基之举。朝廷能容一时议论,却未必肯放任其行。

果然,刘缨话锋一转:“然则,变革之道,贵在循序渐进。骤然更张,恐激变生乱。昔年王荆公变法,何等雄才?终因操之过急,反致天下汹汹。今上虽锐意振作,然亦忌讳党争纷起。”

他目光落在苏录脸上:“弘之,你志向远大,为师甚慰。但切记:**功成不必在我,百年方可回响**。”

苏录心头一震,抬头正对上那双浑浊却清明的老眼,仿佛被看透肺腑。他缓缓起身,深深一揖:“学生谨受教。”

杨慎嘴角微动,似有不屑,却又强压下去。他知道,刘缨这番话,表面劝诫苏录,实则是敲打自己??你父杨廷和执掌中枢,权倾朝野,若借势打压异端,激起士林反弹,终究不利全局。

正此时,门外忽传喧哗声。

一名小吏慌忙入内,跪禀道:“启禀中丞大人,宫中急使已至城外,持节而来!”

众人皆惊。

刘缨面色不变,只淡淡道:“宣。”

不多时,黄袍使者步入厅堂,展开圣旨,朗声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四川巡抚刘缨,勤政爱民,年高德劭,特召还京师,授太子太保衔,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参议机务。即日启程,不得延误。”

宣毕,满堂寂然。

刘缨起身接旨,双手略颤,却仍稳稳跪拜谢恩。待使者退下,他长叹一声,望着窗外秋云,喃喃道:“终究还是走了。”

萧提学红了眼眶,颤声道:“老师……”

刘缨摆手制止,转而看向苏录与杨慎:“两位贤契,老夫去后,蜀中格局必变。镇守太监、土司、藩王,皆将蠢动。尔等虽为书生,然肩上担的是黎民性命、社稷安稳。望你们勿以门户之见相攻讦,当同心协力,护这一方安宁。”

说罢,他又从袖中取出一卷帛书,交予刘中:“此是我八年治蜀心得,凡军政、粮饷、夷务、水利,无不备载。你执掌藩台,务必以此为鉴,莫蹈轻率之祸。”

刘中双手接过,哽咽不能言。

临别之际,刘缨独留苏录片刻。

“弘之。”老人握住他的手,声音低沉,“你可知我为何力阻裁撤巡抚?非为恋栈,实因八司分立,互不统属,一旦无总揽之人,必致政令不出省垣。你欲复祖制,本心可嘉,然若无替代之策,便是空谈。”

苏录肃然道:“学生已有腹案。拟设‘督理使’一职,专管协调八司,不涉兵权,唯理民政财政,三年一换,不得连任。”

刘缨微微颔首:“倒也有几分章法。但……”他顿了顿,“你要明白,真正阻碍你的,不是制度,而是人心。那些靠巡抚体系起家的官吏,岂会甘心权力旁落?还有藩王、宦官,哪一个不是既得利益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