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状元郎 > 第三六一章 谁是解元(第2页)

第三六一章 谁是解元(第2页)

苏录悚然惊觉,拱手谢教。次日追问其踪,却发现此人已悄然离去,仅留诗一首于禅房壁上:

>“大道无形却有痕,

>风起青萍末上昏。

>莫道书生无胆气,

>一灯照破万重门。”

苏录反复咀嚼此诗,终于明白:这位“陈文渊”绝非寻常游士,极可能是心学遗脉派来试探他立场之人。他们既期待有人继承阳明之志,又担忧年轻俊才因直言获罪。

他当即将此事写信告知萧提学。回信很快抵达,寥寥数字:“知险而进,藏锋待时。会试场上,仍用‘化’字诀。”

于是,苏录开始重新梳理自己的学术体系。他不再单纯引用阳明语录,而是将其思想融入对五经的诠释之中。例如释《孟子》“浩然之气”,他说:“非凭空而生,乃集义所成。日日反躬自省,念念不违良知,然后气自充盈。”又解《大学》“格物致知”,提出“格物即是格心,外物不过是心之镜像”,巧妙回避“心外无物”这一敏感命题,却仍保留心学核心。

腊月十五,苏录正式启程赴京。临行前,慧明禅师赠他一枚铜钱,穿绳系于腰间。那钱正面刻“慎独”,背面刻“守拙”。禅师只说了一句:“此去京华万里,繁华迷眼,利禄蚀心。记住,最危险的地方不是考场,而是人心。”

苏满亲自送至剑门关外,兄弟执手无言。最后,苏满塞给他一个小布包,里面是他母亲生前留下的一方旧帕,还有一枚父亲用过的铜镇纸。“若你在殿前对策,记得带上它。那是咱们苏家的根。”

马蹄踏雪,渐行渐远。苏录回望群山,只见昭觉寺隐没于云雾之间,如同一场梦境。

一路北上,穿越秦岭,渡过黄河,沿途所见,民生多艰。北方旱灾严重,流民遍野,官府设粥棚救济,然杯水车薪。某夜宿于驿站,听见隔壁两个小吏议论:“今年会试,听说皇上要亲自阅卷,专挑‘务实之才’。那些只会空谈心性、不谙实务的,统统黜落!”

苏录听得心头一震。原来朝廷风向已然转变,不仅忌惮心学,更厌恶清谈误国之风。他连夜修改随身携带的策问题纲,删去十余条玄奥论述,增补屯田、水利、边防、盐政等实际对策,每一条皆参考历代典章,并结合蜀地治理经验,力求切实可行。

正月十八,终抵京师。

长安街上,朱雀门前,楼阁巍峨,冠盖云集。苏录赁居于宣武门外一小巷客栈,每日闭门读书,谢绝拜访。唯有萧提学悄然来访一次,带来一份密报:本届主考官之一,正是当年打压阳明学派的礼部侍郎霍韬,此人崇程朱、斥陆王,素来视心学为异端。

“你若在策问中显露心学痕迹,必遭其痛批。”萧提学神色凝重,“但我也不愿你彻底背弃所学。记住,还是那个‘化’字??把你的信念,埋进对国家命运的关切里。”

苏录点头:“学生明白。我要写的不是‘我的心学’,而是‘天下的道理’。”

二月初八,会试开考。

贡院依旧森严,三千举子再度齐聚。试题揭晓,四书题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五经题则出自《尚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

前者孟子之言,挑战君权至上;后者周礼之训,强调君臣界限。两题皆极富政治意味,显然出自当朝皇帝授意,意在考察士子是否敢于直言、又能否把握分寸。

苏录深吸一口气,提笔写下破题:

“民者,国之本也。本固则邦宁,本摇则国危。然所谓‘民为贵’,非废君臣之序,乃警君上之仁。古之圣王,莫不忧民如伤,故能享国长久。”

全文以历史兴亡为鉴,列举夏桀失民心、周武顺民意等事例,强调统治者必须“以民情为镜,以疾苦为令”。但他并未停留于空泛仁政之说,而是提出具体建议:减轻江南重赋、改革北方徭役制度、设立“巡按御史”定期走访民间听取疾苦,并主张科举应增加“实务策问”比重,选拔真正懂治理的人才。

至于《洪范》一题,他抓住“惟辟”二字做文章,指出权力专属君主,既是尊崇,也是约束??正因为只有君主才能赏罚予夺,所以更须慎用,不可假手宦官佞臣。文中隐晦批评当前宦官干政现象,却始终以“忠谏”姿态出现,毫无煽动之嫌。

三场考毕,苏录走出贡院,已是春阳高照。他抬头望天,想起龙场洞中阳明先生所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那一刻,他忽然彻悟:所谓传道,并非要高声呐喊,而是在沉默中播种,在规则之内传递火种。

放榜之日,京城沸腾。

会元??苏录!

不仅如此,他的两篇策论被誊抄张贴于国子监门外,供天下学子观摩。更有御史奏称:“苏录之文,既有民本之思,又有治术之实,堪称一代儒宗苗裔。”

消息传回泸州,苏父闻之,扶杖出门,仰天大笑三声,竟一口淤血吐出,随即精神大振,自此日渐康复。邻里皆称“孝感天地”。

而在昭觉寺中,慧明禅师点燃九盏莲花灯,喃喃道:“一念真诚,贯通古今。此子已踏上圣贤之路,虽千万人吾往矣。”

苏录却未停歇。他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前方??殿试将在三月举行,由嘉靖帝亲自主持。那一场,不再是文章之争,而是理念之战。

夜深人静,他取出父亲的铜镇纸,轻轻放在案头。烛光下,四个小字隐约可见,那是苏家祖训: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他微微一笑,提笔续写未完的《春秋大义疏》批注,落款写道:

“壬寅春,客居京师陋室,风雪夜归人,执灯续师业。虽前路未卜,然心有所依,足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