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状元郎 > 第三五四章 主考驾到(第2页)

第三五四章 主考驾到(第2页)

杨?愕然,继而放声大哭。

当晚,兄弟二人同宿一室,彻夜长谈。杨?述说自己在云南如何受尽苦役、目睹边民饥寒交迫,方知权力并非天赐,而是责任;杨?则坦言当年夺位之惧、杀人之痛,亦非全然无情。

次日清晨,兄弟携手至阳明书院,在王阳明画像前行八拜之礼,正式结为同门弟子。杨?当场焚毁所有密探名单,宣布:“自今日起,播州不再有暗狱,不再有私刑。若有争端,皆诉诸律法与公议。”

此举震动西南诸土司。永宁、水西、乌蒙等地纷纷遣使前来观礼,有人讥讽:“杨家如今不做官,改办学堂了?”也有人感慨:“百年世家,能以学问代刀兵,实乃边地幸事。”

唯有贵州巡抚暗中警惕,密奏朝廷:“杨氏表面恭顺,实则广收人心,恐养成儒权,尾大不掉。”

皇帝览奏沉吟,问内阁首辅杨廷和:“王阳明在龙场讲学,竟使一方蛮夷弃戈从文,此事是福是祸?”

杨廷和笑答:“陛下,乱世用武,治世用文。若能使桀骜之徒读圣贤书,则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岂非盛世之兆?至于王守仁,不过一贬官小吏,能教化一方,正是朝廷教化之功,何忧之有?”

帝大悦,遂压下巡抚奏章,反下旨嘉奖播州:“杨?奉法修德,兴学育人,赐蟒袍一袭,藏书百卷。”

自此,播州风气为之一变。

十年间,阳明书院培养学子六百余人,其中三十八人考中秀才,七人赴贵阳乡试登榜,创西南土司辖地科举之最。民间谚语流传:“宁做播州一书童,不为他处万户侯。”

杨?执政期间,轻徭薄赋,兴修水利,严禁滥伐林木,设立义仓十二所,每逢灾年开仓赈济,活民无数。他对下属常说:“我父临终言‘低头才能活’,我以为不然??低头是为了抬头,不是为了苟且偷生,而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走得更远。”

又五年,王阳明调任江西,平定宁王宸濠之乱,声震天下。捷报传至播州,杨?率全族焚香告祭杨斌之墓,泣曰:“父亲在天之灵可安矣,阳明先生之道,果然可安邦定国。”

他随即遣使携厚礼赴南昌祝贺,并附书一封:“昔先生救我父于将倾,今先生定社稷于危难,学生虽僻处荒徼,亦感同身受。愿先生保重玉体,使斯道光大于天下。”

王阳明阅毕,久久不语,转身对弟子道:“吾道南矣。”

晚年,王阳明病卧绍兴,仍不忘西南。一日召诸弟子集于床前,问:“尔等可知我一生最大功业为何?”

众弟子或言平叛,或言讲学。

王阳明微笑摇头:“否。我最大功业,是在龙场那个破庙里,点醒了一个即将毁灭家族的糊涂人。由此一人之悟,换来十年边陲安宁,千百人家得以团聚,万民免于战火。这才是真正的‘立德’。”

言罢闭目,气息渐微。

临终前最后一句,竟是:“可惜……未能再见杨使君一面。”

嘉靖七年冬,王阳明卒,年五十七。四方士人奔丧者逾万人。讣告传至播州,杨?率全境官民设灵祭奠,停乐三月,禁婚嫁半年。阳明书院更名为“守仁祠”,每岁春秋两祭,风雨无辍。

又二十年,杨?年迈退位,传位于其子。临行前,他带着幼孙登上播州最高处??望云峰,指着远处蜿蜒的赤水河说道:“看见那条河了吗?三十年前,你祖父差点为它丢了性命。如今,它载着稻米、茶叶、书籍,流向中原,也把中原的文明带回我们这里。”

孩童仰头问:“爷爷,什么是文明?”

杨?沉默片刻,缓缓道:“文明就是,不再靠杀人来解决问题,而是靠说话;不再相信拳头最大,而是相信道理最真;不再把别人当成敌人,而是当作可以一起读书的朋友。”

他从怀中取出一本泛黄的《传习录》,轻轻放在孩子手中:“这本书里写的,就是一个孤独的人,在最黑暗的地方,点亮了一盏灯。后来,这盏灯照亮了很多人。我希望,你也成为点灯的人。”

风过山林,书页翻动,仿佛回应着某种亘古的召唤。

多年以后,当大明王朝走向末路,奢崇明起兵反明,战火席卷川黔,无数土司卷入厮杀。唯有播州杨氏紧闭城门,发布《息兵令》:“吾祖遗训:顺天应人,不妄兴兵。今虽天下大乱,我辈惟守书院,护百姓,读书明理,以待太平。”

那一夜,阳明书院灯火通明,数百学子齐声诵读《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声音穿透战云,飘向远方。

史官后来记载:

“明季多故,西南鼎沸,独播州晏然者三十载,非因其强,实因其智。杨氏子孙谨守家法,以学立族,以礼治邦,虽末世而不堕。盖自杨斌悔悟以来,七代相传,未尝有一日废讲学。故其地虽僻,人文蔚起,几与江南媲美。”

而那座最初建于荒山野岭的阳明书院,历经风雨,至今犹存。石碑上刻着一行苍劲大字: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据当地人说,每逢雷雨之夜,书院屋顶总会闪过一道青光,似有朗朗诵书声自云端传来,久久不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