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状元郎 > 第三四三章 白战重庆对泸州(第2页)

第三四三章 白战重庆对泸州(第2页)

林昭勃然起身,厉声道:“一寸国土,皆祖宗血汗所换!今日割地求和,明日敌寇必索更多!与其屈膝偷生,不如决战沙场!”

他连夜进宫,面见仁宗,提出三项应对之策:第一,立即启用种世衡为?延路经略安抚使,统辖边军;第二,征调河北义勇,组成“忠武营”,驰援西北;第三,开放“纳粟补官”之例,允许富户捐粮换职,以解军粮之急。

仁宗犹豫:“纳粟补官,恐坏科举清誉。”

林昭答:“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只要明定规则,仅授散官虚衔,不涉实权,则既可筹粮,又不损体制。待太平之后,自然废止。”

皇帝沉思良久,终允其所请。

诏令一下,天下响应。中原豪族争相运粮至边关,仅一个月,便筹集米麦八十万石。更有无数青年士子投笔从戎,愿赴前线。其中一人写下血书曰:“吾辈十年寒窗,非为独善其身,实欲兼济天下。今国家有难,岂能袖手?”

林昭读至此处,泪湿衣襟。

前线战况逐渐好转。种世衡凭险据守,屡出奇兵,焚其粮道,断其退路。加之宋军新装备了“神臂弓”与“霹雳炮”,火力远胜以往。至夏日炎炎,西夏军终因补给困难、伤亡惨重而被迫撤退。

捷报传至汴京,举国欢腾。

仁宗亲登宣德楼,犒赏三军,并下诏褒奖林昭:“临危不惧,运筹帷幄,实乃社稷之柱石也。”赐紫袍金鱼袋,擢升为右司谏,参知政事(副相)衔,仍领机要。

一时之间,林昭权势赫赫,几与宰相同列。

但他并未因此得意。

相反,他更加警觉。因为他知道,赵?虽倒,其党羽未必尽除;西夏虽退,辽国仍在窥伺;而朝中那些既得利益者,正虎视眈眈,等待他一步踏错。

果然,不久之后,一场新的风暴悄然酝酿。

起因是一桩看似寻常的案件:一名低级文吏在家中自缢,留下遗书,控诉林昭推行新政导致其失业,家人饿死,故以死明志。此事迅速被某些御史抓住,上章弹劾林昭“苛政扰民,逼死良吏”。

林昭冷笑,派人调查,才发现此人原为某权臣门客,平日无所事事,靠吃空饷度日。新政裁撤冗员后,他失去俸禄,便心生怨恨。所谓“家人饿死”,纯属捏造??其妻儿现居洛阳,生活优渥,每月仍有不明来源的银两汇入。

真相大白,幕后黑手却始终未露面。

林昭心知肚明:这是冲着他来的。有人想借舆论之力,动摇他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于是,他做了一个惊人之举。

他亲自前往那名文吏坟前祭拜,焚香奠酒,朗声道:“汝虽有过,然死非其罪。我执政失察,未能妥善安置裁汰之人,亦有责任。今日当众致歉,并立誓:凡因新政失业者,若愿学习技艺,官府免费教授;若愿返乡务农,发放种子耕牛;若有才学者,仍可参加特科考试,择优录用。”

此言一出,舆情逆转。

百姓纷纷感叹:“林大人连对手都如此宽厚,真乃仁义之士!”连原本质疑新政的人也开始反思:改革虽痛,却是为了长远安宁。

风波就此平息。

秋去冬来,又是一年岁末。

这一年,大宋面貌焕然一新。吏治清明,财政充盈,边防稳固,民间渐有丰年之象。仁宗身体也日渐康复,已能亲理朝政。某日早朝后,他单独召见林昭,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悠悠道:

“朕常说,得卿一人,胜过千军万马。如今看来,非虚言也。”

林昭谦辞:“皆赖陛下信任,群臣协力,非臣一人之功。”

仁宗摇头:“不然。若无你敢为人先,谁肯触碰那些陈年积弊?若无你铁腕执法,谁敢挑战那些盘踞多年的势力?你是真的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字,刻进了骨子里。”

顿了顿,他又问:“三年之期将至,你觉得,天下可算清明?”

林昭沉吟片刻,答道:“清明已有雏形,然根基未固。譬如一棵病树,虽经修剪,新芽初发,但仍需防虫害复发,风雨摧折。若再给臣三年,或可真正根除弊病,使百姓安居乐业,永无冤抑。”

仁宗笑了:“好,朕就再给你三年。”

林昭躬身拜谢,心中却知,这条路还很长。

他知道,权力越大,敌人越隐秘;改革越深,反弹越猛烈。但他更清楚,自己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能眼睁睁看着苏婉儿被带走的少年书生。

他是林昭,大宋天圣五年状元郎,一个以笔为剑、以心为秤的士大夫。

雪还在下,落在皇城之上,落在百姓屋檐,落在千山万水之间。远处贡院钟声响起,悠远绵长,仿佛在召唤下一个时代的英才。

而他,将继续前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