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伏地道:“陛下圣明!然此事牵连甚广,若处置不慎,恐致朝局动荡。不如暂秘而不发,先取确证,再行雷霆。”
仁宗颔首:“卿虑周全。此事便交予你暗中督办,朕赐你金牌一面,可自由出入各衙门提审人犯、调取文书。若有阻挠者,格杀勿论!”
林昭接过金牌,沉甸甸的,如同接过整个大宋的命运。
七日后,一场悄无声息的清算在汴京暗处展开。
林昭以查账为名,秘密提审当年经手“军费”拨付的十余名官员。起初众人皆闭口不言,直至他出示贾仁德亲笔签名的转账凭证,并告知此人已在狱中招供,才陆续有人松口。一名原河南转运司主簿甚至哭诉道:“非我不敢言,实因赵相公亲信遍布六部,稍有异动,家人便遭报复!”
与此同时,陈砚受林昭之托,暗访民间医者,搜集附子毒性案例,并请国子监精通药理的老博士撰写《附子过量致疾考》,作为医学佐证。更有忠于皇室的宦官从太医院偷出原始药方底册,证实柳崇义确曾擅自更改剂量。
证据链逐渐完整。
第八日深夜,仁宗强撑病体,在福宁殿召开密议。除宰相李迪外,枢密使、三司使、御史中丞悉数到场。林昭作为唯一低阶官员列席,手持竹简,一一陈述案情。当听到赵?竟敢借药伤君、构陷忠良、贪污军资之时,满殿大臣无不骇然变色。
李迪怒拍案几:“此獠不除,国将不国!”
次日凌晨,圣旨连下三道:
一、枢密副使赵?,结党营私,贪赃枉法,伪造军费,残害良善,图谋不轨,着即革职拿问,押赴大理寺严审;
二、太医丞柳崇义,滥用职权,戕害圣躬,削籍为民,抄没家产,流放琼州;
三、原河南转运司涉案官吏共计十七人,依律治罪,追赃惩办。
同时,皇帝亲书手诏一道,昭告天下:“朕以寡德,致奸佞潜伏,几误国事。幸赖忠臣林昭,秉公执法,洞悉阴谋,方免社稷之危。自今日始,凡直言敢谏者,朕必重用;凡欺君害民者,虽贵必诛!”
诏书传出,举国震动。
百姓奔走相告,称林昭为“铁面状元”;士林纷纷赋诗赞颂,谓其“一身正气贯长虹,十载寒窗报国忠”。而赵府门前,禁军森列,抄家队伍进出不绝,金银珠宝堆满十余辆牛车,竟有民间传言:“赵家一库之富,胜过三路一年赋税。”
半月后,苏婉儿终于等到了平反诏书。朝廷追赠其父为大理寺卿,赐谥“贞愍”,归葬故里,子孙免役十年。她在父亲灵前焚香泣拜,三日不食,终仰天长叹:“爹,娘,我替你们讨回了公道。”
林昭前往吊唁,见她瘦骨伶仃,鬓角已现霜色,心中酸楚难抑。
“从此以后,你不必再躲藏了。”他说。
苏婉儿抬眼看他,泪光盈盈:“可你还得继续前行,是不是?”
他点头:“庙堂未靖,边患未息,百姓仍在水火。我不能停。”
她轻轻一笑,宛如当年书院春雪初融:“那你记住,无论走多远,总有一盏灯为你守候。”
秋去冬来,北风呼啸。
西夏虽暂退,然谍报频传,李元昊正在集结兵马,意图明年开春大举南侵。辽国亦蠢蠢欲动,遣使诘问宋廷为何囚禁赵???此人曾与其国私下通信,许诺“共分中原”。
面对内外交困,仁宗再度召见林昭。
“你如今已是承事郎,掌机要文书,参议国策。”皇帝望着窗外飘落的第一场雪,“朕想问你,下一步,该如何走?”
林昭沉吟片刻,答道:“昔年管仲相齐,先修内政,而后图霸。今日之势,亦当如此。臣以为,当务之急有三:一曰整吏治,汰冗官,杜贿赂;二曰理财政,清亏空,均赋役;三曰强军备,练精兵,筑坚垒。若能三年之内做到,则纵有外敌,不足惧也。”
仁宗抚须微笑:“说得轻巧,做起来难啊。”
“难,也要做。”林昭目光坚定,“否则,再多的状元,也不过是纸上功名。”
皇帝久久不语,终轻声道:“好。朕就给你三年时间。三年之后,若天下清明,朕许你拜相。”
林昭俯首叩拜,声音低沉却有力:“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走出皇宫时,雪花纷飞,落在他的肩头,也落在汴京城的每一条街巷。贡院门前,“为国求贤”四字匾额在雪中熠熠生辉。远处传来孩童诵读之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林昭驻足聆听,嘴角微扬。
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风雨不会停歇,敌人也不会消失。但只要心中有光,脚下有路,他便无所畏惧。
他是林昭,大宋天圣五年状元郎,一个誓要以笔为剑、以心为秤的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