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状元郎 > 第三四一章 赶考路(第1页)

第三四一章 赶考路(第1页)

从泸州到成都共计五百里,全程都有驿路。

按照规制,大明官道上六十里一驿,正好每天走一站。

苏录一行四五十人,有赶考的书生,有书童,还有护卫的官差,好大一支队伍呢,一天走一站已经很不错了。。。。

夜色如墨,笼罩着汴京城。寒风掠过朱雀门的飞檐,吹动了城楼上的灯笼,火光摇曳,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林昭站在贡院外的长街尽头,望着那扇紧闭的红漆大门,心中翻涌着难以言说的情绪。

三日前,殿试已毕。

天子亲策于崇政殿,百官列班,钟鼓齐鸣。他身着?衫,立于进士之列,手捧策论,声音清朗地答对圣问。题目是《论三代之所以治》,他引经据典,条分缕析,从井田制说到礼乐教化,再归结于“民心为本,仁政为纲”。话音落下时,御座之上那位年近五旬的皇帝微微颔首,目光在他脸上停留了一瞬。

那一瞬,仿佛有千钧之力压在肩头。

他知道,自己答得不错,甚至可以说极佳。可殿试不同于乡试、会试,不单看文章才学,更重气度风仪、应对举止,乃至天子一时好恶。多少才子满腹经纶,却因临场紧张失态而名落孙山?又有多少人平日默默无闻,却因一句妙语入耳,遂得金榜题名?

所以此刻,他不敢妄喜,也不敢轻言失望。

身后传来脚步声,轻而急促。回头一看,却是好友陈砚提着一盏纸灯笼走来,眉宇间带着几分疲惫,却掩不住眼底的兴奋。

“林兄!”陈砚喘了口气,“我刚从吏部打探回来??放榜定在明晨辰时!”

林昭心头一震,握紧了袖中的拳头。

“可有风声?”他低声问。

陈砚摇头:“尚无确切消息。不过……听内侍省的小黄门说,陛下阅卷至深夜,还召见了知贡举李相公,密谈良久。据说你那份策论被单独取出,呈于御前反复品读。”

林昭沉默片刻,只觉胸口发热。

他知道李迪,当朝宰执之一,亦是此次知贡举。此人素以严谨著称,不徇私情,若连他也对自己另眼相待,或许……并非全无希望。

“但你也别太乐观。”陈砚压低声音,“赵元衡那边动作不小。他叔父赵?乃枢密副使,昨夜曾入宫奏事。坊间传言,陛下对他颇为赏识,说他‘年少老成,堪为国器’。”

林昭冷笑一声:“赵元衡策论空泛,堆砌辞藻,不过仗着家世罢了。”

“可这世道,家世有时候比文章管用。”陈砚叹道。

两人并肩缓步前行,穿过寂静的街巷。月光洒在屋脊上,像一层薄霜。远处传来更鼓声,三更将尽。

回到赁居的小院,林昭点亮油灯,铺开宣纸,提笔欲书,却又停住。他想写点什么,却不知该写给谁。父亲早亡,母亲独守乡里,靠织布度日;家中清贫,供他读书已是竭尽全力。十年寒窗,蜡烛成堆,墨砚磨穿,只为今日一搏。

若是落第,便只能回乡执教,或入幕府为宾,终身难登庙堂。

若是高中……便是天子门生,白衣换紫袍,一步登云霄。

他凝视着墙上悬挂的一幅字,那是母亲亲手所书:“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笔迹娟秀而坚毅。她从未说过要儿子做官发财,只望他持节守义,无愧于心。

想到此处,林昭深吸一口气,提笔写下四个大字:**问心无愧**。

翌日清晨,天尚未亮,汴京万人空巷。

贡院门前早已人山人海。新科进士们齐聚于此,神情各异:有昂首挺胸者,有低头祈祷者,更有甚者跪地焚香,求神明庇佑。禁军沿街列阵,防止骚乱,御史台官员来回巡视,神色肃然。

辰时整,钟声九响。

贡院大门轰然开启,两名礼部郎中抬着一张黄绸榜单走出,置于高台之上。一人展开榜单,朗声道:“大宋天圣五年春,殿试放榜??”

全场骤然寂静。

“第一甲第一名,林昭,河南府洛阳人,治《春秋》!”

刹那间,如惊雷炸裂。

林昭怔在原地,耳边嗡嗡作响,仿佛整个世界都远去了。直到陈砚猛地推了他一把,他才踉跄向前,双腿发软。

他中了。

状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