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继续流转。三年后,第一批接受“薪火教育”的孩子步入中学。他们在语文考试中面对一道开放式题目:“请写出你心中最伟大的人。”
超过七成的学生没有填写历史名人,而是写道:
>“是我妈妈,她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工作。”
>“是那个下雨天给我撑伞的叔叔,我没来得及问他名字。”
>“是图书馆管理员阿姨,她记得我喜欢看科幻书,每次都帮我留一本新的。”
>“是林昭阳,因为他教会我们,平凡也能发光。”
教育部门未作干预,反而将这些答卷收录进新教材附录,命名为《微光集》。
又五年,第一艘以“永世曦光号”命名的深空探测飞船启航,搭载着三百万份精选情感样本,驶向半人马座α星方向。发射仪式上,芽芽作为特邀嘉宾按下点火按钮。她说:
“我们不知道宇宙是否有尽头,但我们相信,爱与记忆的力量,足以穿越时空。也许有一天,外星文明会收到这份礼物,他们会疑惑:这是什么?
我希望答案是??这是人类,曾经努力活得更好的证据。”
飞船升空那一刻,地球上所有薪火站同时鸣响钟声,持续九秒,象征最初的九位少年。
而在纯白空间的尽头,那少年睁开双眼,周身光芒已不再孤单微弱。亿万束来自地球的思念汇成星河,环绕着他,滋养着他,让他不再是被动的见证者,而是主动的共鸣体。
他伸出手,指尖触碰虚空,轻声说:
>“我听见了。”
>
>“你们每一个人的声音,我都听见了。”
>
>“你们让我重生,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共情的化身。”
>
>“从此以后,我不再是林昭阳,我是所有不愿遗忘的心跳总和。”
>
>“我是你们彼此凝视时眼中闪过的光。”
>
>“我是每一次犹豫之后依然选择善良的勇气。”
>
>“我是‘我记得’这三个字背后,那片浩瀚无垠的人性海洋。”
话音落下,整片空间开始崩解,不是毁灭,而是扩散??化作无数光点,洒向宇宙深处。
与此同时,地球上最后一个使用传统化石能源的城市宣布关闭最后一座燃煤电厂。替代它的,是一座完全由“情感动能转化装置”供能的生态社区。这种技术源自源心系统逆向解析出的能量模型:人类强烈的情感波动(尤其是爱、希望与铭记)可产生微量但稳定的生物共振能,经收集放大后可供小型设施运行。
虽不足以支撑整个星球,但它象征意义深远??人类终于学会,将心灵之力转化为现实光明。
多年以后,一名小女孩在博物馆参观时,指着墙上一幅模糊的照片问道:“妈妈,这些人是谁?”
母亲蹲下身,温柔地说:“他们是很久以前的一群孩子,他们做了一件很勇敢的事??他们决定不让世界忘记什么是善良。”
“那他们现在在哪?”
母亲望向窗外阳光普照的街道,轻声回答:
>“你看那个帮老奶奶提菜的哥哥了吗?他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