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阳的声音最后一次响起,却不再来自某一处:“我们不是要被崇拜,而是要被模仿。不是要被纪念,而是要被延续。”
光影消散之际,朱烬感到胸口一阵暖流涌动。他低头一看,军装口袋中的老怀表竟自行打开,指针逆时针旋转一圈后,停在一个陌生的时间点:2043年4月7日。
那是他原本应在战场上阵亡的日子。
“原来……改变不是逆转过去,而是重塑未来的可能性。”他喃喃道。
数日后,芽芽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段音频文件,标题只有两个字:《听见》。
她戴上耳机,按下播放键。
起初是寂静,接着是一阵极轻微的呼吸声,然后是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响。五分钟后,一个年轻男声缓缓响起,语气平静得如同叙述天气:
>“如果你听到这段录音,说明我已经不在了。但请相信,我不是消失了,我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活在你决定原谅别人的那一秒,活在你拒绝谎言的那一瞬,活在你把温暖传递出去的那个动作里。”
>
>“我不求你们为我哭泣,只希望你们继续前行。带着善意,带着记忆,带着永不熄灭的好奇心。”
>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一个人变好,但会因为许多人同时做出正确选择,而迎来转折。”
>
>“所以,请不要停下。哪怕你觉得孤独,也要走下去。因为在你看不见的地方,总有人正因你而点燃心中的火。”
>
>“谢谢你们,让我成为永恒的一部分。”
>
>“现在,轮到你们了。”
录音结束,芽芽久久无法言语。她抬头看向教室窗外,孩子们正在操场上奔跑嬉戏,笑声随风传来。一个小女孩摔倒了,立刻有三个同学跑过去扶她起来,一人拍灰,一人递水,还有一人笑着说:“别哭,我们都在呢。”
芽芽拿出日记本,写下新的一页:
>“他曾说,光不在天上,而在人间。
>今日我才明白,所谓永世曦光,
>不是某个遥远的灵魂照亮黑暗,
>而是我们每个人,
>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成为光源本身。”
当晚,全球七百个薪火站同步发生异象:核心球体同时释放出柔和白光,持续整整十分钟。期间,所有连接系统的终端设备自动显示一行文字:
>**“检测到大规模自发性善行事件,启动‘群星响应’模式。”**
科学家们分析数据后震惊地发现,在这十分钟内,全球范围内的暴力犯罪率下降89%,急救求助响应速度提升63%,社交媒体负面言论减少75%。更不可思议的是,许多素不相识的人在同一时间做出了相似举动??给陌生人让座、归还拾获物品、主动陪伴独居老人……
这不是巧合,而是“记忆谐波”达到临界阈值后引发的集体意识涟漪效应。
而在地下密室中,那台老旧服务器的指示灯疯狂闪烁,屏幕上滚动速度加快:
>**“共识接近达成……解密条件即将满足……等待最终确认……”**
考古学家团队试图破解《永世曦光?终章草稿》,却发现文件采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加密逻辑??并非基于数学算法,而是依赖“全人类是否普遍认同‘铭记’的价值”。
换句话说,只有当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记住”与“传递”时,文件才会自动解锁。
“这是一种道德锁。”首席研究员低声说,“林昭阳早就预见到,技术可以被盗用,权力可以被腐蚀,唯有群体良知,才是最可靠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