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当过明星吗,你就写文娱? > 第二百八十二章 宿敌就是宿敌(第2页)

第二百八十二章 宿敌就是宿敌(第2页)

几天后,联合国启动“言脉计划”试点项目,首批一百名志愿者将沿着莉娜的路线行走,携带特制的“共鸣箱”??一种无需电力、依靠声波震动记录并传递话语的原始装置。设计者正是米娅,她在非洲难民营教孩子们用废弃金属片和羊肠线手工制作这些盒子,并教会他们一句话:

>“你的声音,值得被存下来。”

第一批共鸣箱运抵阿富汗边境小镇时,正值当地女孩入学禁令解除后的第一个开学日。一名十二岁的少女接过箱子,犹豫片刻,对着它小声说:“我的名字是法蒂玛。我喜欢数学。”

话音落下,箱内镶嵌的一枚水晶微微发亮,随即传出一段遥远的女声:

>“你好,法蒂玛。我是苏珊,来自挪威奥斯陆。我也喜欢数学。我们一起解题好吗?”

全场寂静。孩子们瞪大眼睛,仿佛听见了神谕。

实际上,那是三个月前一位北欧学生录下的回应,通过共述网络自动匹配传递至此。技术并未主导一切,而是服务于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遇。

而在亚马逊深处,艾拉收到了一封卫星邮件??是莉娜寄来的照片:无语族村落的孩子们围坐一圈,每人手中拿着一本空白笔记本,模仿着写字的动作。虽然他们还不识字,但他们已经开始尝试把心里的声音变成看得见的痕迹。

艾拉看着照片,久久不语。她身边,部落长老正带领年轻人举行一场新的仪式:每个人必须说出一件“让自己羞愧的事”,然后由众人共同承担其重量。有人坦白曾嫉妒兄弟获得更多食物,有人承认曾在祭祀时偷看禁忌之书,还有人哽咽着说:“我怕黑,可我一直假装勇敢。”

没有人嘲笑他们。相反,每当一人说完,其他人便齐声低吟一段古老的调子,那是“接纳之歌”。

艾拉悄悄取出自己的笔记本,写下:

>“羞愧本不该独自背负。

>它需要被说出来,被听见,被轻轻放下。

>我们总以为勇气是大声呐喊,

>可有时候,它只是在一个安静的夜晚,

>对着篝火,说一句:‘其实我很害怕。’”

她收起本子,抬头望向星空。萤火虫仍在飞舞,像散落的星屑。她忽然意识到,自从藤蔓印记消退后,她不再做噩梦了。那些年因战争失去战友的痛、因逃离家园而背负的罪疚,曾经如影随形,如今却在一次次倾听他人故事的过程中,慢慢松动、脱落。

她不再是唯一的讲述者,也不再是孤独的见证人。

她已成为链条中的一环。

数周后,邮车驶入云南边境的一个傈僳族山寨。这里曾因山体滑坡导致整村失联三个月,救援队抵达时发现,村民们虽幸存,却集体陷入失语状态??心理创伤切断了他们与语言的联系。

地方卫生院请来专家治疗,无效。药物、电疗、催眠皆未能唤醒一丝回应。直到有人提议:“试试找‘言之心’的人。”

莉娜到来那天,全村静默迎接。孩子们眼神空洞,大人低头劳作,无人交谈。她在村中央搭起一座简易棚屋,挂上贝壳风铃,摆出几十本空白册子和彩色蜡笔。

第一天,无人靠近。

第二天,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偷偷溜进来,在纸上涂满黑色漩涡,然后迅速跑开。

第三天,莉娜在纸上画了一幅画:一座塌陷的山,下面压着几个小人,天上有一束光照下来。

第四天,那女孩又来了。她盯着画看了很久,突然拿起红笔,在光束尽头添了一个笑脸。

第五天,她带来了弟弟。两人一起画画,画了一家人手牵手走出山洞。

第六天,小女孩指着自己的喉咙,做出“说不出”的手势,然后眼泪滚了下来。

莉娜蹲下身,握住她的手,轻声说:“没关系。我们可以画,可以写,可以哼歌。只要你愿意,任何形式都是说话。”

当晚,小女孩的母亲来到棚屋。她不会写字,只能用手比划:女儿亲眼看见奶奶被埋在泥石流下,从此再没说过一句话。

莉娜点点头,拿出录音笔,轻声录下一段话:“我知道你很疼。我知道你想她。你说不出来,不代表你不爱她。我们都记得她。”

她把这段录音放进一个信封,交给母亲,请她每晚睡前放给孩子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