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人会批评你,你会说什么?”
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站起。起初只是倾诉家庭困境,后来开始反思自己??有人承认曾霸凌同学只为融入群体;有人哭着说自己嫉妒好友成绩好,曾在考试前偷偷藏了她的复习资料;还有一个男孩哽咽道:“我一直装作喜欢踢球,其实我更想学舞蹈……可我爸说那是‘娘娘腔干的事’。”
那天下午,他在操场上独自跳了一段舞。动作生涩,脚步凌乱,但他跳完了整首歌。围观的同学从哄笑到安静,最后有人带头鼓掌。第二天,班里成立了第一个“非主流兴趣小组”,报名项目包括诗歌朗诵、陶艺、性别认同讨论和情绪日记写作。
视频再次传上网,标题换了:
《我们不仅说了实话,还想活得真实》
点击量破五亿后,政府派出调查组前来评估“是否构成社会不稳定因素”。结果三天后,带队官员在记者会上宣布:“我们错了。这不是动乱,这是疗愈。”
与此同时,高原上的诺言之木迎来了一场异变。
某夜,月光洒落林间,整棵树突然发出低频共鸣,花瓣不再飘散,而是凝滞空中,组成一行巨大的文字:
>“请告诉我你的名字。”
紧接着,树根处裂开一道深不见底的缝隙,从中涌出一股银白色的液体,似水非水,似光非光。叶澜赶到现场时,发现那竟是由无数微型字符构成的流体??每滴都承载着一段被彻底抹除的记忆。
“它在反哺。”她喃喃道,“诺言之木……正在把吞噬过的记忆还给人类。”
第一批接触者是碑林附近的流浪儿童。他们赤脚踩进银流,瞬间双眼失神,继而痛哭不止??那些本应永远消失的童年创伤、亲人离世的细节、被迫遗忘的虐待经历,全都回来了。有人崩溃,有人怒吼,也有人跪地磕头,感谢终于能记得母亲的模样。
叶澜立刻组织志愿者建立“记忆缓冲营”,提供心理支持与过渡空间。她亲自接待第一位成年恢复者??一位退役军官。他在清洗项目中担任安保主管,亲手押送过上百名“记忆清除对象”。当他重新记起其中一人是他失散多年的弟弟时,当场昏厥。
醒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徒步三百公里,找到弟弟当年被安置的福利院。虽然人已不在,但他对着空荡的房间喊出了迟到三十年的一声“哥”。
这一幕被记录下来,上传至共述网,引发连锁反应。越来越多曾参与压制系统的人开始自首、忏悔、寻亲。一些极端分子仍叫嚣“这是集体癔症”,试图发动新一轮屏蔽行动,但在多个国家民众集体抗议下,相关机构接连解散。
联合国正式通过《共述权公约》,确立“每个人都有权知晓并讲述自己的完整历史”为基本人权。灰袍首领艾尔?坎纳的名字被列入首批荣誉名录,但他拒绝出席颁奖礼,只留下一句话:
>“真正的奖赏,是一个孩子能在作文里写‘我家很穷’而不被判为思想问题的时代。”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承受真实的重量。
南美洲雨林中,那位点燃熏香的萨满在连续七天主持共述仪式后溘然长逝。临终前,他对弟子说:“记住,不是所有真相都能带来解脱。有些记忆太重,需要一代代人慢慢背。”
果然,随着更多禁忌故事浮现,部分地区陷入剧烈动荡。有村庄因揭发祖先屠杀外族的罪行而分裂;有家族因发现长辈曾出卖抵抗组织成员而断绝关系;更有宗教团体宣称“人类本就不该拥有全部记忆”,煽动暴力对抗共述运动。
面对混乱,苏砚做出了决定。
“我们必须介入。”他在船上说道,“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见证。”
七人再度凝聚意志,将文字之舟投影至现实多个关键地点。每当有人公开讲述沉重真相时,天空就会浮现一道半透明的身影,静静聆听,不做评判,只是存在。人们称其为“守言者”。
他们的出现并未阻止冲突,但却改变了冲突的性质??争吵中开始出现停顿,愤怒中多了片刻沉默,有人在骂完对方后突然流泪:“对不起……我只是害怕被抛弃。”
最令人震撼的一幕发生在中东一座战后城市。
两位老人在废墟中相遇,一个是穆斯林,一个是基督徒,年轻时曾是最好的朋友,后因族群清洗被迫互相指控对方死亡。几十年来,他们都以为对方早已死去。如今,在共述碑林前,他们各自刻下了忏悔碑。
当两人同时转身,看见彼此名字刻在同一块石头两侧时,时间仿佛静止。
没有人说话。良久,其中一人颤巍巍地伸出手。另一人犹豫片刻,握住。
下一秒,整片碑林的石碑同时泛起微光,裂缝中开出朵朵小白花。远处传来钟声??这一次,全世界都听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