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夜,赵昭整理旧物时,无意触碰到那本《我记得你?终章》。书页自动翻动,停在空白末页。墨迹缓缓浮现,似由无形之手书写:
>**致后来者:**
>
>我们曾以为,最可怕的命运是死亡。
>
>后来才懂,最深的黑暗,是活着却被世界忘记。
>
>所以,请继续写,继续说,继续哭,继续笑。
>
>把你的故事刻在石头上,写在风里,种在孩子心里。
>
>当某天又有人想烧掉历史,请站出来,哪怕只是轻声说一句:
>
>“不行。这个故事,我还要讲给下一代听。”
>
>??林知远
赵昭合上书,抬头望月。
那一晚,全球数百万人在同一时刻做了同一个梦:他们走在一条长长的走廊,两侧是无数扇门。每扇门前都挂着名字牌,有的熟悉,有的陌生。而走廊尽头,站着一个背影挺拔的男人,手中提着一盏幽蓝的灯。
他回头一笑,轻声道:“轮到你们了。”
从此以后,每年春天,世界各地都会举行“纸船节”。人们写下最想传递的话,折成小船,放入河流、湖泊、海洋,甚至用无人机送往高空。科学家说这是一种集体心理仪式,心理学家称之为“跨时空情感投射”,而孩子们只知道:
“只要风还在吹,水还在流,总有一天,他们会收到。”
许多年后,考古队在南极冰层深处发现了一处封闭空间。里面没有尸体,没有设备,只有一支断裂的玉笛,和一面刻满名字的墙。墙上最后一行字已被冰霜覆盖,依稀可辨:
>**别忘了,也别怕记得。**
而在地球另一端,一个小女孩翻开课本,读到一篇名为《我记得你》的文章。她抬起头,问老师:“林知远是谁?”
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她走到窗边,指着远处山岗上飘扬的彩旗??那是寻名者协会新立的纪念幡,上面写着近十年来重新找回身份的十万个人名。
“他是那个让风吹起了纸船的人。”老师轻声说,“也是第一个教会我们:记住,本身就是一种勇敢。”
女孩若有所思。放学后,她折了一只红色纸船,在船身写下三个字:“谢谢你。”
放进溪水那一刻,风忽然大了些。
纸船乘流而去,穿过桥洞,绕过石滩,最终汇入大河,奔向大海。
无人知晓它将去往何方。
但somewhere,在某片星空下,也许正有一双眼睛,微笑着看它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