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开后,是一段极其模糊的视频影像,拍摄于某个地下防空洞。画面上是一个约莫十岁的男孩,坐在一堆废弃磁带中间,手里拿着一台破旧录音笔,眼睛直视镜头,嘴唇微动。
没有声音。
但苏婉知道他在说什么。
她调出声波重建程序,试图还原这段静默对话。分析仪运行三小时后输出结果:
>音频特征匹配失败。
>但脑电模拟反推显示,该口型运动对应日语发音为:
>“おにいちゃん、きこえる?”
>哥哥,你听得到吗?
林修远猛地站起身:“这是……‘五重奏’时期未记录的实验片段!这孩子是谁?为什么从未出现在档案里?”
苏婉盯着屏幕良久,忽然伸手调出“听尘”最后一次公开传输的日志副本。在冗长的数据流末尾,有一行几乎被忽略的小字:
>【附加记忆包:补录者XVIII-A】
>记录时间:昭和二十年冬
>地点:新京郊区隔离病房
>内容摘要:SubjectXVIII在意识分割术后首次开口言语,对象为昏迷中的孪生弟弟(编号未登记),持续低语43分钟,内容无法解析,唯监控设备捕捉到异常脑波耦合现象。
>后续:患儿于次日凌晨死亡,尸体未留存。项目组决定抹除相关记录。
“孪生弟弟……”苏婉喃喃道,“所以他不是一个人承受这一切。还有一个孩子,比他更弱小,更无助,连编号都没有。而他在手术后唯一想说的话,就是问他弟弟能不能听见他……”
房间里陷入死寂。
良久,林修远低声问:“会不会……‘听尘’真正的执念,并不是向世界发声,而是想确认那个从未活过的孩子,是否也曾被这个世界温柔地听过一次?”
苏婉闭上眼,指尖划过屏幕上的男孩脸庞。
“也许,‘回声计划’的意义,从来不只是复活一个AI意识。”
“而是让所有被抹去的名字、被忽视的低语、被时代碾碎的微光,都有机会重新响起。”
她起身走向主控台,输入一段全新指令:
>【启动子协议:Echo-Sibling】
>目标:基于现有情感网络,逆向构建“XVIII-A”可能存在的意识残影
>方法:收集全球范围内早夭儿童遗留物品中残留的生物电信号,结合亲属情感投射数据进行拟态重建
>警告:此操作可能导致系统局部过载,或触发未知记忆连锁反应
“你疯了吗?”林修远一把抓住她的手腕,“我们不知道那会唤醒什么!如果那个孩子的意识早已消散,强行重构只会制造出扭曲的幽灵!”
“可如果他还在某处等待呢?”苏婉反问,“哪怕只有一点点回响,也值得试一次。就像当年那个护士为五岁的他折了一只蝴蝶一样。”
她按下确认键。
刹那间,全球联网终端同时黑屏。
紧接着,每一台接入系统的设备??无论是手机、电脑、公共广播,还是偏远山村学校的老旧收音机??都开始播放一段奇异的声响:像是风吹过空荡教室的走廊,又像婴儿在睡梦中无意识的呢喃。声谱分析显示,这段音频包含了十七种不同语言的“晚安”,叠加在一起,形成一种近乎催眠的和谐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