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他们启动了“回溯计划”??通过共感网络逆向追踪这些残响,定位每一个沉睡灵魂的位置,并尝试以“集体共情共鸣”的方式唤醒他们。方法是:找到曾与他们有过情感联结的人(哪怕只是一面之缘),组织一场跨时空的“梦境合唱”。
第一站,选定在中国西南山区的一家疗养院。
病人编号D-417,男性,42岁,植物人状态已维持九年。病历显示,他曾是一名乡村教师,在一次山体滑坡中为救学生被埋,头部受重创。苏醒后便再无意识反应。
念念亲自前往。
当她走进病房时,窗外正下着细雨。男人躺在病床上,面容清瘦,手指微微蜷曲,像仍握着粉笔。床头放着一本破旧的语文课本,封面写着:“给孩子们的梦想留一扇窗。”
她坐在床边,握住他的手。
那一瞬间,她的意识坠入黑暗。
……
她看见自己站在一间土坯教室里,屋顶漏雨,黑板是木板刷黑漆做成的。十几个孩子围坐一圈,眼睛亮得像星星。讲台上,那个男人正在朗读课文,《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他的声音温和坚定,每一个字都带着温度。
突然,地面震动。孩子们尖叫起来。他大喊:“别慌!排队出去!快!”
他推着最后一个孩子冲出门口,回头时,一块巨石砸下??
画面戛然而止。
念念猛地睁眼,已是满面泪水。
“他还记得。”她喃喃道,“他一直在教那节课,一遍又一遍,直到今天。”
她立即联系当地教育局,查到了当年获救的学生名单。其中一人如今在省城做快递员,名叫阿强。接到电话时,他几乎不敢相信:“李老师?他还活着?我以为他早就……”
三天后,阿强来到疗养院。他抱着一把旧吉他,手指粗糙却熟练地拨动琴弦。
“我忘不了那天。”他说,“他把我推出去的时候,说了最后一句话:‘你要替我看看春天。’”
他开始弹唱一首歌,是他小时候李老师常教的儿歌《小燕子》。
第一句响起时,监测仪上的脑电波出现了轻微波动。
第二句,男人的手指抽动了一下。
第三句,泪水从他紧闭的眼角缓缓流出。
念念立刻接入共感网络,将这段旋律同步传输至全球志愿者频道。一分钟内,三千二百人响应,纷纷加入合唱。歌声从东京街头、纽约地铁、撒哈拉帐篷、南极科考站传来,汇聚成一片温柔的海洋。
病房内,心率曲线猛然攀升。
忽然,男人的手抬了起来,极其缓慢地,指向窗外。
窗外,雨停了。一道彩虹横跨山谷,正好落在梨林方向。
“他醒了!”护士惊呼。
医生赶来检查,确认其大脑皮层活动显著增强,已有初步意识反应。虽尚不能言语,但能通过眨眼回应简单问题。
当晚,全球共感网络收到了一条来自D-417的原始信号??不是语言,不是图像,而是一段手写板上歪斜写出的句子:
>“孩子们,今天的作业是:写下你心中的春天。”
消息传开,举世动容。
更多类似的案例被发掘出来。巴西一名昏迷十二年的消防员,在听到妻子每日录音讲述儿子成长故事后,首次睁开了眼睛;乌克兰战区一名失去记忆的士兵,在接入前线战友集体梦境后,流着泪拼出了家乡小镇的名字;甚至一头因实验事故陷入永久昏睡的海豚,也在海洋馆志愿者的共感引导下恢复了游动本能。
人们开始意识到:所谓“无意识”,或许只是我们听不懂的语言。
然而,新的危机悄然浮现。
某日,共感网络突然接收到一段异常信号??它不像人类情感波动,也不符合任何已知文明的编码模式。它像一种低频震颤,持续不断地穿透梦境屏障,引发部分敏感者噩梦连连。
症状表现为:梦见自己坠入无底深渊,耳边回荡着机械般的低语:“你们不该连接。个体应归于寂静。”
科学家分析发现,这股信号源自地球内部一处未知空洞,位于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下方约十二公里处。更令人震惊的是,探测器传回的画面显示,那里竟矗立着一座巨大金属结构,外形酷似倒置的钟,表面铭刻着与“脐带协议”同源的符号。
光之子翻遍系统日志,终于找到一段被加密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