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黄昏,一位盲眼老者拄杖而来。他在桃林外站了很久,忽然开口:“我能进去吗?我听说,这里的面能照见人心。”
阿澈迎上前:“您当然可以。”
老人坐下,接过面碗,闻了闻,笑道:“这味道……和三十年前一样。那时我病重,是他背着我走了二十里山路,送到医馆。路上我一直问他是谁,他只说:‘一个正在学做好人的人。’”
阿澈心头一震:“您就是那位病人?”
“是啊。”老人轻抚碗沿,“后来我活了下来,成了说书人。这些年,我把他的故事讲给千百人听。有人说他是圣人,我说不对,他只是不肯对苦难视而不见罢了。”
那一夜,老人讲完了全部往事。他说完最后一个字时,唤心铃无风自动,响了三声。
众人静默良久。
次日,老人离去,留下一支竹笛。笛身刻着一行小字:“听风者,亦当传风。”
多年后,这支笛子被送往大陆最南端的一所聋哑学堂。孩子们用手触摸笛孔震动的频率,学会了第一首曲子??那是桃林的风声,夹杂着铃响与笑声,被录成简谱,取名《知安谣》。
而在极西之地,一座废弃神庙中,一群曾是盗匪的流民围坐在篝火旁。他们刚刚劫掠完一座小镇,满载而归。首领是个满脸疤痕的大汉,正欲分赃,却被手下拦住。
“头儿,你看这个。”那人递上一张传单,是从一辆路过商队车上捡来的。上面画着一口锅,冒着热气,旁边写着几句话:
>“你抢的东西,够吃三天。
>但你心里的空,十年也填不满。
>来桃林吧,那里不问过去,只看你愿不愿意,为别人煮一次面。”
大汉盯着看了很久,突然把刀插进土里,吼道:“把抢的东西全送回去!少一件,我剁你们一只手!”
三个月后,那支盗匪队伍变成了护路队,专门保护往来商旅免遭野兽袭击。他们在路边立碑,上书:“此路由恶人守护,请放心通行。”
消息传回桃林时,正值暴雨倾盆。阿澈站在屋檐下,望着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忽然想起林知安说过的话:“真正的勇者,不是挥剑杀敌的人,而是明知世界黑暗,仍愿意低头生火的人。”
他转身走进厨房,点燃炉火。
锅里的水渐渐沸腾,蒸汽爬上窗棂,模糊了外面的世界。他一边下面条,一边低声哼起那首《知安谣》。歌声很轻,却被风捎上了树梢,惊起几只栖息的鸟。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马蹄声。
一匹黑马破雨而来,马上骑士全身黑衣,面具遮面,腰间挂着一枚青铜令??那是帝国密探的象征。他翻身下马,直奔石台,从怀中取出一封金边诏书,高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桃林行善虽善,然聚众日久,恐生异心。即日起,封禁桃林,迁散人员,锈剑收归皇室,列为国宝。违者以谋逆论处!”
空气仿佛凝固。
阿澈走出门,雨水打湿了他的衣襟。他望着那名密探,平静地问:“你知道林知安先生临终前说了什么吗?”
密探冷笑:“一个乡野老头的话,何足挂齿。”
“他说:‘阿婆,我尽力了。’”阿澈缓缓道,“可我觉得,他还差一句没说完??‘接下来,靠你们了。’”
话音未落,桥边走出一人,是那位独臂女子;接着是说书老人、盲童、返乡的医生、曾经的俘虏、聋哑学堂的老师……一个个身影从雨中浮现,站成一圈,将密探围在中央。
没有人拔剑,没有人怒吼。
他们只是默默走进厨房,一人接过一锅一碗,开始煮面。
第一百零八碗面出锅时,已是深夜。一百零八个陶碗整齐摆放在石台上,热气腾腾,香气弥漫整个山谷。
密探看着这一切,手指微微颤抖。他摘下面具,露出一张年轻而疲惫的脸。他走到石台前,拿起一碗面,咬了一口,忽然蹲在地上嚎啕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