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尊孔孟,但从不迷信书本。”朱允?朗声道,“道不在纸上,而在田间地头,在百姓口中,在风雨夜里仍能亮着灯的衙门里。若一部经典不能救人,那它就不配被称为‘经’!”
五月端午,京畿突发蝗灾。飞蝗蔽日,所过之处禾苗尽毁。地方官慌忙上报,请开仓放粮。
朱允?却下令:“不准放粮。”
众臣哗然。
“蝗虫不过旬日即逝,若此时放粮,必有奸吏趁机冒领,百姓反不得实惠。”他冷静部署,“命实学馆派出百名学生,奔赴灾区,指导百姓挖沟设障、燃火诱捕、熬制石灰驱蝗;同时开放官仓借贷种子,秋收后归还;另派御史巡视各县,严查趁灾抬价、囤积居奇者,一经发现,斩首示众。”
短短二十日,蝗患平息。百姓不仅未饿死一人,反而因朝廷提供新式农具和良种,秋收有望增产两成。
民间传唱童谣:“建文爷,不摆谱,蝗虫来了不用哭。读书郎,下乡来,带着百姓把虫除。”
这一年中秋,朱允?再次微服出宫。他在秦淮河边听曲,见一名盲眼老妇人在弹唱《建文遗踪》,歌词悲怆动人,讲述当年皇宫大火、幼主逃亡的故事。唱至“铜铃响处人不见,三十年后月重圆”一句,满座宾客无不掩面。
朱允?默默放下一枚银锞,悄然离去。
回宫途中,他对陆明远说:“你看,百姓记得我。不是因为我做了皇帝,而是因为我曾消失过,又回来了。他们等的不是一个神,而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
冬至前夕,西北再传捷报:哈密卫遣使入贡,献骆驼五百匹、良马三千,称愿归附大明,共抗瓦剌。朱允?欣然接纳,并回赠丝绸万匹、茶叶千箱,同时派遣实学馆水利专家前往西域,协助修建坎儿井。
他在给使者的诏书中写道:“昔汉唐经营西域,贵在通商安民,不在拓土逞威。今尔等自愿内附,朕甚欣慰。愿两国世代友好,如星月同辉,永不相害。”
年底,《建文年报》第二卷编纂完成。书中新增“民生指数”一栏,统计各地米价、工值、刑案数量、入学人数等数据,用以衡量新政成效。其中赫然记载:
-全国流民减少六成,新增户籍人口八十三万
-科举录取名额向边远地区倾斜,云南、贵州上榜人数首次突破百人
-观风使系统受理百姓申诉一万两千余件,结案率高达九成
-宫廷开支削减七成,节省银两尽数投入水利建设
书末,朱允?亲笔添了一句:
>“昨夜梦回金陵旧宫,见母亲倚门而望。她问我:‘儿啊,你做到了吗?’我说:‘娘,我没能让所有人吃饱穿暖,但我让每个人都有了说话的权利。’她笑了,然后消失了。”
除夕之夜,乾清宫不再设宴。朱允?独自坐在东暖阁,窗外烟花绚烂,映照着他手中那块梅帕。他轻轻展开,仿佛还能闻到三十年前宫墙内的梅花香。
忽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响起。朱七进来,低声禀报:“陛下,刚才有个乞丐在宫门外跪了很久,说什么也不肯走。我们盘问他,他只掏出一封信,说是‘从前认识您的人托他带来的’。”
朱允?接过信,拆开一看,竟是半页泛黄的《大学》残篇,背面写着一行小字:
**“我在漠北活了下来。你的光,我也看见了。”**
他怔住,手指微微颤抖。
那是方孝孺儿子的笔迹。当年宫变之后,那位少年被秘密送出城外,从此杳无音信。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
朱允?猛地站起,望向北方夜空,眼中泛起泪光。
“备马。”他轻声说,“明日我要去太庙。我要告诉父亲,还有师父齐泰、黄子澄……我们没有输。大明,终于活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