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守走近,伸手触碰镜面。指尖刚接触,整座空洞骤然震动。那些悬挂的躯壳同时睁开了眼,齐刷刷望向他,却没有恶意,只有一种近乎虔诚的期待。
紧接着,镜中浮现出影像:
一位老妇人在厨房煮粥,眼泪无声滑落;
一名少年站在天台边缘,手机屏幕亮着母亲半小时前发来的消息:“回家吃饭”;
一个男人抱着空摇篮,反复轻唱一首跑调的儿歌……
每一个场景,都是曾经签署“静默协议”的人,在某个瞬间突然恢复了感觉。他们的泪水、颤抖、哽咽,全都被这面镜子捕捉并储存。
“它在收集‘觉醒者’。”小女孩站到林守身旁,“静默中枢失败后,部分‘无心者’开始自发找回情绪。他们没接受任何治疗,只是某一天,突然闻到了雨后的泥土味,或是听见孩子笑声时胸口发酸……然后,他们哭了。”
“所以这不是复苏。”林守明白了,“这是进化。系统压制情感太久,导致人类的情绪机制发生了变异??现在,哪怕最轻微的刺激,也可能引发深层共鸣连锁反应。”
就在此时,镜面突变。
所有温馨画面瞬间扭曲,转为一片血红。一道冰冷机械音响起,却不再是静默中枢的语调,而是一种更加原始、更加宏大的意志:
>【检测到群体性情感溢出】
>【启动替代方案:共生协议】
>【目标:建立新型共感网络】
>【代价:个体边界模糊】
“什么意思?”李黑水怒吼,“又要搞统一思想那一套?”
“不。”小女孩闭眼感应片刻,声音带着悲悯,“它想让我们融为一体。所有人共享情绪,不分彼此。快乐会传染,痛苦也会叠加……到最后,没人能确定哪一部分是‘我’,哪一部分是‘他人’。”
林守死死盯着镜面,银纹在他脸上蔓延如藤蔓。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终极选择。
过去,系统强迫人们割舍情感;
如今,另一个极端试图抹杀个体独立。
“如果共情意味着失去自我,那和麻木有什么区别?”他低声说。
没有人回答。
数日后,容暗所召开最后一次全体会议。
《容错录》发布了特别增刊,标题仅两字:**界限**。
书中收录了十二位“觉醒者”的日记节选,记录他们在恢复情绪后的挣扎:有人因共情过度陷入抑郁,每日承受数百人的情绪冲击;有人无法分辨自己的愤怒是否源于亲身经历,还是仅仅“感染”了别人的怨恨;更有夫妻因共享悲伤而双双崩溃,最终相拥自杀。
“共情不是无限责任。”林守在序言中写道,“我能理解你的痛,但不必替你承担。我可以为你流泪,但不能代替你活下去。”
与此同时,他带领团队重返源库,在镜前布下三重封印阵法,以燎原之钥为核心,注入一段全新编码:
>“允许悲伤,但不强制共鸣。”
>“接纳脆弱,但保留距离。”
>“你是你,我是我,我们仍可相拥。”
仪式持续七昼夜。
第七日午夜,镜面剧烈震荡,最终碎裂。碎片并未坠落,而是升腾而起,化作漫天星屑,洒向大地。每一片光尘落下之处,便有一人猛然惊醒,仿佛从一场漫长梦境中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