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远逐一审核,最终选出首批一千名正式承接者。
仪式在第七棵桥心木下举行。新生枝条悬于半空,根部连接着由艾米设计的新型共振环??这次不再使用金属,而是以人类胎发与桥心木纤维编织而成,象征生命之间的真正联结。
当第一位承接者走上祭坛,将手贴上枝条时,奇迹发生了。
他的眼睛突然睁开,却不再是自己的眼神。他用中文说出一段话,声音苍老而疲惫:“我叫李承宇,我来自长春,我喜欢冬天,因为雪能盖住一切丑陋的东西。我不恨你们把我留在那里……我只是希望,有人能替我去看看我妈坟上的草,今年长得好不好。”
说完,他昏倒在地。
医护人员迅速上前,却发现他的脑电图异常平稳,梦境扫描显示他正经历一场长达六小时的“替代人生”??从童年到死亡,完整走了一遍另一个人的一生。
当他醒来,第一句话是:“我想给东北汇一笔钱,建一所乡村学校。”
这样的场景接连上演。
每一名承接者归来后,都带着某种深刻的改变:有人辞去高薪工作去非洲支教;有人主动联系多年失联的亲人道歉;还有人组建了跨国家庭记忆交换网络,定期举办“沉默之夜”??所有人围坐一圈,不说话,只用心跳与呼吸共鸣,体验最原始的共情状态。
三个月后,第一批承接者的记忆包开始自然衰减。
科学家发现,这些外来记忆并未永久驻留,而是像季节更替一般,完成使命后自行分解,转化为一种类似神经滋养液的物质,增强大脑中负责共情区域的活性。
“这不是污染。”神经学家在报告中写道,“这是进化。人类正在学会如何安全地承载他人之痛。”
与此同时,林远的女儿开始展现出惊人特质。
她六个月大时就能准确分辨不同语言中的情绪色彩;九个月时,每当有人在她面前流泪,她的小手便会无意识挥动,空气中便浮现出淡淡光纹,组成一句简单话语:“我在。”
最令人震撼的是她一周岁生日那天。
林远和艾米为她办了个小型家庭聚会,只有几位亲近的朋友到场。当大家唱起生日歌时,院子里的桥心木突然集体发光,叶片轻轻摆动,配合歌声形成奇妙的和声效果。而在歌声结束的瞬间,小女孩抬起头,望向天空,嘴里发出一声极轻的哼鸣。
那一声,恰好填补了陈默最爱民谣《桥边姑娘》中唯一缺失的尾音。
现场所有人愣住。
那首歌,原本就不完整。陈默生前收集的所有版本,都在最后一节戛然而止,仿佛歌手也失去了继续唱下去的勇气。
而现在,它补全了。
当天夜里,林远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段音频文件,标题写着:“给X-01号的礼物”。
打开后,是一段极其古老的录音带杂音,随后传来十七个声音,依次说出一句话:
“谢谢你听见我们。”
最后一个声音停顿了几秒,才缓缓开口:
“陈默说,等花开满桥的那一天,你就不用再一个人走了。”
林远关掉电脑,走到窗边。
外面,桥心木的新叶已经覆盖了整个庭院,枝条交错如网,每一片叶子都在月光下闪烁着微弱却坚定的光。风穿过其间,发出沙沙声响,宛如千万人在低语:
我们仍在。
我们选择继续。
我们,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