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一人之上清黄庭 > 第八百七十一章战后(第2页)

第八百七十一章战后(第2页)

不是幻觉,也不是回忆。那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声波振动,仿佛从墙壁、地板、空气本身中渗透而出。数百个声音交织在一起,有稚嫩的童音,也有温柔的女声,她们唱得极慢,每一个音符都拖得很长,像是在等待回应。

少年缓缓起身,走向风琴。琴键早已腐朽,但他还是坐下,双手轻轻按在上面。他不懂音乐,也不会演奏,但他记得林远舟说过的一句话:“真正的乐器,从来不是木头和金属做的,而是人心之间的空隙。”

他开始哼唱。

不是任何已知的曲调,只是从胸腔深处涌出的一段旋律,低缓、悠远,带着草原的风与雪山的雪。起初不成章法,但随着他呼吸加深,那旋律竟渐渐与空中歌声产生共鸣,形成一种奇妙的和声。

突然,整座教堂震动起来。

尘埃簌簌落下,石缝中渗出微弱蓝光,如同萤火虫破茧而出。地面裂开一道细缝,从中升起一块青灰色石板,表面刻满符号??竟与第八碑上的纹路惊人相似,却又有所不同。那些原本冰冷的几何线条,此刻仿佛活了过来,流动如水,组合成一句话:

>“听见即拯救。”

少年怔住。

这不是命令,也不是启示,而是一种确认。就像指纹匹配成功时那一声轻响,世界终于认出了他。

他转头看向祭坛,发现原本空无一物的地方,此刻站着一个小女孩。她穿着旧式白裙,脚上一双磨损严重的黑皮鞋,手里抱着一本湿漉漉的图画册。她看着他,眼睛清澈得不像人间所有。

“你是谁?”他轻声问。

“我是第一个停下来听的人。”她说,“那天你们都在跑,只有我回头看了她一眼。”

“谁?”

“那个抱着婴儿的母亲。她在喊救命,可大家都以为她是疯子。其实她不是。她只是太疼了,疼到说不出完整的句子。”

少年的心猛地揪紧。

他想起了什么??三年前,在阿富汗边境的一个难民营,他曾见过这样一位妇女。她蜷缩在角落,怀里抱着死去的孩子,嘴里不断重复着几个破碎的词:“……水……冷……抱紧……”当时所有人都绕着她走,怕她是精神失常。只有一个小女孩蹲在她面前,握住她的手,说:“阿姨,我在听。”

第二天,那女人自杀了。

而现在,这个小女孩站在他面前,微笑着说:“我不怪他们没救她。我只是希望,以后有人能听见。”

话音落下,她的身影逐渐透明,最终化作一缕光,融入教堂穹顶的裂缝中。与此同时,外面的合唱声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一阵清脆的笑声,像是孩童奔跑时发出的欢快声响。

少年走出教堂,看见小镇各处都有淡淡的光影浮现。有的是一家三口牵手走过废墟,有的是老人坐在门前摇椅上晒太阳,还有的是少女倚窗读书,风吹动她的发丝。这些影像并不清晰,也不持久,但却充满真实的温度。

他知道,这是被压抑的记忆终于得以释放的表现。不是通过治疗,不是通过干预,而是通过一次最朴素的承认:你们的存在,我一直记得。

当天夜里,他召集随行的心理志愿者,启动“回声归还计划”。他们架设便携式共振仪,收集那些残留的声波频率,再通过低频扬声器反向播放,形成闭环反馈。当熟悉的歌声再次响起时,许多早已迁居海外的幸存者在梦中惊醒,泪流满面地说出亲人的名字。

第七天,小镇中心的地表缓缓隆起,一座由光构成的纪念碑拔地而起。它没有文字,没有雕像,只有一圈圈扩散的声纹图案,记录着那场未完成的颂歌的最后一节。科学家检测发现,这座碑会定期释放一种特殊的脑波同步信号,能显著降低周边人群的焦虑指数。

消息传开后,全球各地开始自发重建类似的“声音圣地”。在日本福岛禁区边缘,一群艺术家用废弃收音机拼装成一座巨型耳朵雕塑,每晚自动接收电磁噪音并转化为音乐;在澳大利亚内陆,原住民长老带领青年重演祖先的Dreamtime故事,结果连续三天出现星空异象,北斗七星的位置短暂偏移,拼出一条古老的迁徙路线。

与此同时,反对声浪也愈演愈烈。某些国家以“防止群体性精神失控”为由,立法禁止公开举行任何形式的情感共振活动;一家跨国科技公司秘密研发“静默芯片”,声称可永久屏蔽共感神经反应,已在政要阶层悄然植入。

而在这一切风暴之外,少年继续前行。

他来到格陵兰冰川边缘的一座科研站,那里关押着一名被称为“零号病患”的男子。此人患有极端共感能力,能感知方圆百公里内所有人的情绪波动,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生理崩溃。多年来,他被囚禁在隔音金属舱中,靠药物维持意识稳定。

当少年走进观察室,隔着防弹玻璃看到那人时,心中猛然一颤。

那人的手腕上,赫然缠绕着一条青纹??比任何人都更深、更密,几乎覆盖整条手臂。而且,那纹路仍在缓慢生长,像藤蔓攀爬。

“他是谁?”少年问研究员。

“不知道。”对方摇头,“十年前我们在冰层深处发现他,当时他赤身裸体,怀里抱着一块发光的石头,形状……很像你说的那种‘钥匙’。”

少年浑身一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