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临终前告诉我,你们夺走了历史!”他嘶吼着启动装置,“既然真相无法流传,那就让它永远沉睡吧!”
刹那间,深渊四周岩层崩裂,海水倒灌形成巨大漩涡,整片海床开始塌陷。
危急关头,老舵手阿海毅然切断自己绳索,驾驶小型爆破艇冲向敌舰核心部位。“老子送你们一家团圆!”他狂笑着按下引信。
轰!!!
惊天动地的爆炸撕裂黑暗,敌舰粉碎,岩层暂时稳定。韩度等人趁机携玉圭撤离,浮出海面时,已是满天星斗。
翌日,玉圭呈送京师。朱允烨亲自迎于午门,率百官行祭海大典,将玉圭安放于newly建成的“海平阁”中,与金卷并列供奉。
与此同时,韩度发布《告天下商民书》,全文刊印十万份,张贴于城乡市镇:
>“吾辈所争,非土地,非金银,乃信义二字也。
>海可以怒,不可以欺;民可以贫,不可以愚。
>今日我们找回的不只是玉圭,更是这个民族丢失已久的尊严。
>愿从此以后,舟行万里而不惧风浪,言出四方而必守承诺。
>此谓??大明烟火,燃于人心。”
自此,海贸空前繁荣。每年春汛,万帆竞发,丝绸、瓷器、茶叶远销南洋、印度乃至非洲东岸;秋收之后,香料、宝石、良马源源不断输入内地。海平书院扩招至十二斋,学生逾三千,连波斯、阿拉伯少年亦慕名而来。
五年后,韩度辞去官职,归隐霍利斯。每日清晨仍登灯塔,看朝阳升起,听潮声阵阵。他的头发全白了,背也微微佝偻,但眼神依旧清澈坚定。
某日黄昏,一个小女孩跑到他面前,递上一幅画:画中是一位老人站在海边,手中托着一只展翅的海鹰,背后是无数扬帆远航的船只。
“爷爷说,你是点燃第一盏灯的人。”小女孩认真地说。
韩度笑了,摸了摸她的头:“不,我只是个守灯人。真正的光,来自每一个愿意相信和平的人。”
风吹起了他的衣角,远处传来孩童清脆的歌声:
“铜钟响,海鹰飞,
韩公守海不思归。
粮有放,贼有剿,
谁敢欺我大明威?”
夕阳西下,海天一色,波光粼粼如金。
而在大洋彼岸,新的航线正在延伸。
一艘挂着“海平印”旗帜的商船,正缓缓驶向未知的西方大陆。
船首立着一位年轻舵手,胸前佩戴着一枚小小的海鹰令牌。
他知道,自己不是第一个出发的人。
但他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