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查不出具体病因,脑部扫描显示她的神经突触正处于缓慢退化状态,似乎整个大脑正在主动关闭对外界的高频接收通道。沈知秋守在床边,握着她的手,低声问:“是不是……该放下了?”
林晚微笑:“不是放下,是交接。”
那一夜,全球共感网络出现短暂中断。整整一分钟,所有人同时失去了彼此的感觉。没有声音,没有画面,只有绝对的寂静。
然后,一道旋律响起。
是那首古老的童谣。
由一个稚嫩的声音开始,接着第二个、第三个……最终汇成亿万声合唱,从地球两端奔涌而来,穿透大气层,射向深空。这不再是人为组织的行动,而是自发涌现的回应??仿佛整个人类文明终于学会了同一首歌。
林晚在歌声中闭上眼。
心跳监测仪的曲线逐渐拉直。
但在最后一瞬,她的额角波形图骤然爆发出耀眼蓝光,随即扩散成一圈涟漪状的能量波,沿着地下光纤网络传遍全球共感节点。技术人员后来分析发现,这段信号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段是她毕生积累的情感记忆,另一段,则是一个开放式的邀请函??
**“来吧,让我们一起讲述下一个故事。”**
七日后,北京春分之夜如期而至。
圆形剧场中央,蓝光涟漪准时浮现,比往年更加清晰。孩子们围坐一圈,手拉着手,轻声哼唱。忽然间,风停了,树叶静止,连星光都仿佛凝固。
一道声音响起,不属于任何人,又属于所有人:
>“你还疼吗?”
>“疼,但我不再怕它了。”
>“那你愿意回来吗?”
>“我已经回来了,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
随后,无数人的手机、终端、神经接口设备同时收到一条未署名的信息,内容只有短短一句:
**“听见即存在。”**
多年以后,当新一代的孩子们在历史课上学到这段往事,老师总会问一个问题:
“你觉得,林晚和陈默,最后去了哪里?”
有个小女孩站起来说:“他们没走。每次我敢哭出来的时候,就觉得他们在抱我。”
教室陷入安静。
片刻后,掌声雷动。
而在遥远的南太平洋海底,那块刻着遗言的合金板旁,珊瑚正缓缓覆盖金属表面。生物学家观察到,某些珊瑚虫的生长轨迹呈现出规律性的波形,与人类脑电图中的共感激活模式惊人一致。
或许,生命从未停止对话。
只是我们终于学会了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