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是否关闭该通道。投票前夕,林晚出现在会场外,没有发言权,只带来一只玻璃容器,里面盛着黑渊矿区的蓝雾。
她将容器置于会议厅中央,打开封口。
刹那间,数百名代表同时感受到一段记忆:一个小男孩躲在衣柜里,听着父母争吵,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画了一家三口的蜡笔画,嘴里喃喃说着“对不起”,尽管他什么都没做错。
全场寂静。
表决结果出炉:**保留阴影通道,永久开放。**
与此同时,沈知秋从南极观测站发来消息:地核频率首次出现稳定谐波,舒曼共振基本周期从23。7秒精确调整为24。0秒,误差小于0。001%。这意味着地球自身的节律,开始与人类集体情绪达成动态平衡。
林晚回到山区,却发现山顶祭坛已发生变化。水晶结构向外延伸,形成十二根立柱,围成一圈,每根柱子顶端悬浮着一颗光球,颜色各异,分别代表喜悦、愤怒、悲伤、恐惧、羞耻、怜悯、希望、嫉妒、宽恕、孤独、依恋与敬畏。
孩子们每天来这里冥想,学习的不再是压抑情绪,而是如何识别它们的来源,理解它们的意义,并决定是否分享。
一位老师问学生:“如果你感到恨,该怎么办?”
孩子答:“我可以不说出来,但我不能假装它不存在。我要先听它说什么,然后再决定要不要让它离开。”
林晚站在远处听着,心中安宁。
那天夜里,她再次来到阳台。银河依旧璀璨,城市光河流动如常。她拿出那只最初的玻璃容器,里面的蓝光已经变得极其柔和,几乎与月光融为一体。
“你还记得陈默吗?”她轻声问。
蓝光微微荡漾,凝聚成一行意念:
>**“我记得每一个忘记他的人。”**
她笑了。
然后,她做了一件从未做过的事??她张开嘴,对着夜空,轻轻唱起一首童谣。没有旋律训练,没有情感修饰,只是最原始的声音振动。
歌声传出去很远。
在千里之外的伦敦,那位盲人歌手的女儿正抱着老式录音机入睡,突然惊醒,发现机器自行启动,播放的竟是一段陌生女声哼唱,调子歪斜,却莫名熟悉。
在日本京都,古寺僧人推开窗,听见风中传来断续歌声,抬头望月,喃喃道:“钟该响了。”
第七声钟鸣准时响起,间隔仍是23。7秒。
而在亚马逊雨林深处,一群猩猩围坐一圈,其中一只拾起树枝,蘸着泥浆,在地上画出新的符号:一朵五瓣蓝花,花瓣之间连着波浪线,像是声波在传递。
第二天清晨,全球各地陆续报告同一现象:新生儿第一次啼哭的频率,恰好匹配地核基频。
科学家们称之为“共鸣世代”的诞生。
林晚收拾行囊,准备再次出发。这一次,她不再是为了寻找答案,而是为了播撒疑问。
临行前,她在《共感录》扉页加了一句新的话:
>“不要追求终极真理。
>真正重要的,是保持提问的能力,
>和倾听的勇气。”
山路上,阳光洒落。风吹过树林,带来远方的低语。
她走得缓慢,却不犹豫。
因为她知道,这场对话永远不会结束。
而每一次沉默,都是下一次诉说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