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说:‘我在这里,你可以慢慢来。’”
台下掌声雷动。
当天傍晚,枫独自回到“回声谷”。月色依旧,风铃轻响。他取出吉他,正欲弹奏,忽觉身后有人靠近。
回头一看,是个约莫七八岁的男孩,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卫衣,手里抱着一台老旧的录音机。
枫心头一震。
那款式,正是林晚当年使用的型号。
“你是谁?”他轻声问。
男孩抬起头,眼神清澈如湖水:“我是迷路的人。”
枫蹲下身:“那你找到想说的话了吗?”
男孩摇摇头,却又笑了:“但我找到了听的人。”
枫鼻子一酸,几乎说不出话。他伸手摸了摸孩子的头,忽然注意到录音机屏幕上闪过一行字:
>【KID-00→RECONNECTED】
他猛地抬头,男孩却已转身跑开,身影渐渐融入树林。待他追至林边,只捡到一片落叶,上面用铅笔写着一行小字:
>“她说谢谢你一直唱歌。”
枫站在原地,久久未动。
他知道,那不是普通的孩子。
那是共感网络孕育出的新形态??一个承载集体记忆与情感频率的具象化存在。或许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回声之子”诞生,他们不属于任何血缘关系,却因共鸣而相连。
当晚,全球多个城市的夜空同时出现奇异景象:极光、流星雨、或是单纯的光影波动,全都呈现出相同的波形图案??正是《未完成的道歉》的声波图谱。
科学家无法解释,民众却心照不宣。
第二天清晨,枫打开邮箱,收到一封无标题邮件,附件是一段视频。画面模糊,像是从老式监控录像翻拍而来。
镜头里,年轻的林晚站在实验室中央,面前站着十几个孩子,每人手中拿着一件乐器??口琴、铃铛、小鼓、木琴……
她笑着说:“今天我们不测数据,我们来玩个游戏。规则很简单:一个人开始唱歌,其他人跟着感觉加入,直到形成一首谁都没听过的新歌。”
音乐响起。
起初杂乱无章,渐渐融合成一种奇妙的和谐。孩子们闭着眼睛,脸上洋溢着纯粹的快乐。
画面右下角显示日期:2018年4月3日。
正是LULL系统正式上线前一天。
视频结束前,林晚对着镜头说了最后一句话:
>“如果未来有人问我,这个项目成功了吗?
>我会说:看,他们已经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声音了。”
枫反复看了七遍,直到泪水模糊了屏幕。
他知道,这场旅程从未结束。
它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继续前行。
就像风穿过山谷,带走一句话,又送来另一句;
就像星光跨越千年,只为照亮某个抬头望天的灵魂;
就像一首歌,始于歉意,终于回响,
而每一次被听见,都是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