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文学网

棒子文学网>红楼:我,贾环,抄书百倍奖励! > 第454章 没人知道就连贾环都不知道(第1页)

第454章 没人知道就连贾环都不知道(第1页)

贾若再次躬身,动作标准得如同尺量:

“回太后娘娘,回陛下。

臣之浅见,草成《民约论》,非为惊世骇俗,实乃数月游历,见生民疾苦,察时弊之深,痛感旧制已难束新局。

商会专利,盘剥日甚;节。。。

雨夜未歇,金陵城外的码头却已灯火通明。江风裹挟着湿气扑面而来,夹杂着铁轨上蒸汽机车的嘶鸣与工人搬运木箱时粗重的喘息。一列满载印刷机、白报纸和油墨桶的专列正缓缓驶入站台,车身上赫然刷着“民约同盟?启蒙工程”八个大字。

贾若立于月台之上,披着一件深青色斗篷,目光如炬地注视着卸货进度。身旁,郝琦翻动账册,低声汇报:“第三批教材已到,共印《宪章通俗讲义》五万册,《选举须知图解》三万份,另附白话文识字课本两万本。明日便可分发至松江、常州、无锡三地学堂。”

“不够。”贾若摇头,“我要十万册进村,五十万张传单贴到每一个县衙门口。不仅要识字的人看得懂,连不识字的老农,也要让他儿子念给他听??什么叫‘权利’,什么叫‘投票’,什么叫‘咱们也能管国家’!”

郝琦苦笑:“可三大商会已经联合封杀铁路运输,登州段被扣,广州线停运,咱们的资金……”

“钱不是问题。”贾若打断他,从袖中取出一封盖有暗纹火漆的信笺,“昨夜,福建水师副将林文舟密使来投,愿以三艘巡洋舰为质,换取加入首届国会候选人名单。他答应调动私营商船队,绕开官道,从海路运送物资。”

郝琦瞳孔一缩:“军方……真肯站出来?”

“不是全部。”贾若目光深远,“是那些在底层熬了半辈子、眼看子弟无出路的军官。他们不怕变,只怕不变。如今节镇割据,兵权世袭,小卒升不了官,寒门出不了将,谁愿意替世家卖命?只要我们许他们一个凭功绩、凭民意晋升的制度,自然有人倒戈。”

正说话间,远处传来急促脚步声。一名戴斗笠的年轻女子快步奔来,掀开帘帽,露出清秀而坚毅的脸庞??正是苏州织造局女工首领沈素娘。

“贾公子!”她声音微颤却有力,“苏州三百二十家织坊,已有二百一十七家签署联署书!姐妹们凑了三个月口粮钱,集资两千两银子,捐给同盟办女工夜校!还有……”她咬了咬唇,“有人愿作内应,一旦朝廷查封报房,便组织罢工抗议!”

贾若动容,深深一揖:“诸位姐妹辛苦了。我曾言,宪章之下,不分男女,皆有参政权。今日之始,便是你们亲手撕开这千年铁幕的第一道裂口!”

沈素娘红了眼眶,只重重点头。

就在此时,天边雷声炸响,一道闪电划破乌云,照亮了整座码头。仿佛某种预兆,也似天地共鸣。

贾若转身望向北方神都方向,缓缓道:“他们想用封锁逼我们低头?那就让他们看看,民心所向,何物能挡。”

次日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雨雾,照在金陵城南的“启明书院”门前。数百名百姓早已排成长队,等候领取新刊发的《宪章日?》。头版头条赫然写着:

**《钦差南下议和?假谈真压,不可轻信!》**

文中痛斥朝廷所谓“共商国是”不过是缓兵之计,列举历朝历代改革失败教训,强调唯有人民掌握武装监督权,方能确保宪章落地。文章末尾,附上了即将启动的“百城万人签名请愿活动”路线图。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登州铁工厂,五千工人齐聚广场。高台上,工会领袖老赵赤裸上身,背上刀疤纵横,举起一份黄纸宣言朗声宣读:

“自今日起,登州铁工总会正式成立‘工人议员团’!推举十名代表,参与首届国会竞选!我们不要施舍,我们要席位!机器是我们造的,铁路是我们铺的,凭什么利润全归老板,苦活全归我们?”

台下群情激愤,吼声震天:“要宪章!要公义!要选票!”

而在广州十三行,一场秘密集会正在某商号密室举行。十余名中小商户围坐一圈,桌上摆着一份《脱离大商会声明书》。

“李老板,你可想清楚了?”一人低声道,“三大商会掌控海关税厘,若你退出联盟,货物进出一律加征三成!”

被称作李老板的中年男子冷笑:“我一年缴百万两税银,换来的却是他们定价格、控货源、强买强卖!我的铺子在广州开了三代,如今竟要跪着做生意?”

他猛地拍案而起:“我要加入民约同盟!我要竞选议员!我要让天下知道,商人不是任人宰割的羊,而是国家的脊梁!”

众人纷纷响应,当场签字画押。

风暴,正以燎原之势席卷南北。

七日后,神都钦差终于抵达金陵,入住鸿胪寺驿馆。带队者乃礼部右侍郎周延礼,白须垂胸,神情倨傲。甫一下轿,便命随从张贴圣谕: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贾若虽有悖逆之嫌,然念其年少无知,或为奸人蛊惑。今特遣使南下,以礼相待,共议国策。若能悔过归顺,仍可保全身家性命,甚至授以官职,共襄盛世。”

消息传出,民约同盟内部哗然。

“这是招安!”钱仲麟怒不可遏,“想用一顶乌纱帽收买理想?做梦!”

“他们怕了。”贾若却笑了,端坐于议事厅主位,指尖轻叩桌面,“怕我们真的把国会立起来,怕百姓真学会用选票说话。所以先软后硬,软的不行,再派大军压境。”

郝琦忧心忡忡:“可若拒不见使,恐失民心,反被指为‘抗旨不遵’。”

贾若沉吟片刻,忽而起身:“见。当然要见。不但要见,还要让全天下都听见。”

三日后,金陵钟山书院大讲堂前人山人海。数千民众冒雨聚集,只为见证“贾公子与钦差对辩”的历史性时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