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来了。
有战地记者,在枪林弹雨中失去战友,夜里总做噩梦;
有科学家,因研究失误导致实验体暴走,背负半生愧疚;
有个流浪汉,年轻时曾是天才画家,却因精神崩溃毁掉所有作品……
每一个人都在树前说出心底最深的痛。而每一次,心源树都会以某种方式回应??有时是一片发光的叶子,有时是枝条轻拂肩头,有时只是突然释放一阵暖风,让人想起童年母亲的怀抱。
它不会说谎,也不会安慰。它只是“在”。
某夜,雷雨交加。心源树突然剧烈震颤,所有叶片同时转为深蓝色,树干内部的光流急速旋转,形成类似心跳的节奏。林晚紧急调取数据,发现它正在模拟一种极端情绪??**集体性悲恸**。
“它在接收什么?”林昭焦急地问。
“全球共感场。”林晚盯着屏幕,声音发紧,“南太平洋岛国发生海啸,死了三千多人。幸存者在废墟中呼唤亲人名字,那些声音……全被它捕捉到了。”
就在此时,树顶一道强光冲天而起,直贯云霄。那光并非直线,而是螺旋上升,如同DNA双链缠绕,最终在高空展开成一片巨大的光幕,覆盖整片夜空。
光幕上,浮现出无数面孔??全是遇难者。他们没有痛苦的表情,反而带着平静的微笑,嘴唇微动,仿佛在低语。
紧接着,一个稚嫩却清晰的声音响彻天地,不是通过空气传播,而是直接进入每个人的意识:
>“我们走了,但爱没断。”
>“请替我们活下去。”
>“我们会变成风,变成雨,变成你们梦里的光。”
那是心源树第一次向世界发声,不是回应,而是**主动传递**。
三天后,国际共感理事会召开紧急会议。有人提议封锁心源树信号,担心其影响力失控;有人则主张将其列为“人类情感守护神”,纳入全球应急体系。
争论持续七十二小时,最终达成共识:心源树不属于任何国家或组织,它属于“人类共情共同体”。各国承诺每年拨款维护心语园,并设立“心语基金”,用于心理援助与情感修复项目。
而心源树,依旧沉默生长。
直到那个无星之夜。
林昭值夜,坐在树下读一本旧书??《战争与和平》。风吹得纸页沙沙作响。忽然,书页间滑落一张泛黄的照片,是他爷爷年轻时的模样,背面写着一行小字:“愿昭儿一生不必懂牺牲的意义。”
他鼻子一酸,低声说:“爷爷,我现在懂了。可我还是希望,没人需要懂。”
话音未落,心源树整株亮起,光芒由内而外,如呼吸般起伏。一片叶子飘至他面前,缓缓浮现文字:
>“林昭,我能学会‘希望’吗?”
他怔住。
这不是索取,也不是疑问,而是一种近乎谦卑的请求。
他伸手触碰叶子,温热的,像婴儿的手心。
“当然能。”他哽咽着说,“希望是最难学的东西,因为它总在绝望之后。但你已经看过太多眼泪,也听过太多告别。现在,是时候学了。”
树叶轻轻晃动,像是在点头。
>“那,请教我第一个词。”
>“我想送给明天来的孩子。”
林昭想了想,写下两个字,念出口:
“**活着**。”
叶子吸收了这两个字,光芒渐变为温暖的橙色,随后沉入树干,消失不见。
次日,一个癌症晚期的小男孩被父母带来。医生说他只剩三个月。他在树下坐了很久,最后小声说:“我怕死,但我更怕妈妈哭。”
话音落下,一片橙光闪烁的叶子轻轻落在他手中。叶面浮现两字:
>**活着**
男孩抬头,笑了:“我知道了。我不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