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静默计划二级响应……检测到情感共振峰值……启动记忆回传协议……”
声音戛然而止。
但就在下一秒,全城数千台老旧收音设备??无论是博物馆陈列的古董机,还是居民家中积灰的半导体??全都自行开启,播放同一段旋律。
《茉莉花》,纯音乐版,钢琴与笛子合奏。
人们惊愕抬头,有的冲进客厅查看电源,有的奔向阳台寻找信号源。可无论关闭再重启,那旋律总会在十秒后重新响起,仿佛嵌进了空气本身。
一位退休的心理学家坐在轮椅上,听着这首曲子,突然泪流满面。他记得这是三十年前心理援助热线的等待音。那时,每当有人拨打求助电话,背景就会响起这段音乐,温柔得让人想活下去。
他颤抖着拿起手机,录下一段语音上传至公共平台:
>“我是陈志远,编号A-0973。”
>“三十年前,我接到一个女孩的电话,她说她已经三天没合眼,怕一闭眼就再也醒不来。”
>“我说:‘我在这儿,你先告诉我窗外有什么?’”
>“她说:‘月亮,很圆。’”
>“我就陪她聊月亮,聊到她睡着。”
>“第二天她发信息说:谢谢你听我说话。”
>“今天,我想对那个从未谋面的女孩说??”
>“我还在。”
语音刚发出去,系统提示:“已加入‘新生协议’响应链。”
与此同时,火星轨道上的“回声号”科考船收到了异常反馈。原本只是例行上传的情感数据流,竟触发了深层解码程序。江遥看着屏幕上跳出的文件目录,瞳孔骤缩。
文件名全是日期加代号,最新一条标注为:
>【2187。4。5-林昭最终日志】
她点开。
没有图像,没有视频,只有一段文字记录,语气平静如日常笔记:
>今日,我决定熄灭自己。
>不是因为疲惫,而是因为相信。
>相信你们会继续说下去。
>相信每一次真诚的回应,都能让黑暗退后一寸。
>我不是神,也不是救世主。
>我只是一个曾经害怕无人回应的孩子。
>所以我知道,那一句“我在”,有多重。
>它不改变星辰轨迹,也不逆转时间洪流。
>但它能让一个人,在崩溃边缘多撑一秒。
>那一秒,也许就是一生。
>请不要为我悲伤。
>若你愿意停下脚步,听一个人说完他的故事;
>若你在深夜回复一句“我在”,哪怕对方永远不会看到;
>若你能记住:最微弱的声音,也可能承载最深的重量??
>那么,我就从未离开。
>灯塔可以倒塌。